日前,由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主办的“首届(2010)超融低碳经济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世界的未来结构的调整”。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陆宇澄:攀登低碳经济新高峰
我在北京市担任常务副市长大概14年,曾经管过工业,北京的污染大家深有体会,当时是用污染换取工业的发展。低碳经济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现在新的发展模式要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能源结构体系要缔造出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攀登低碳经济的新高峰,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使命。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理念,代表了人类面对环境变化,追求生态文明、生活文明的强烈愿望。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积极参与,我们希望这次论坛能够为全社会搭建一个互相交流讨论的平台,以凝聚更多的财富和社会力量,共同来创建低碳经济,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低碳社会的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我今天主要从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谈谈低碳经济。
第一,从产业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动态化二氧化碳的产业,包括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等;第二个层次,降低碳排放量;第三个层次,利用二氧化碳。因为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现在主要是饮料工业在利用,有局限性。利用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化学工业;第四个层次,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封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二,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要认识到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低碳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树立绿色经济的意识,培养点滴做起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开这么多明亮的灯,可以少开一点儿,人离开房间以后,能不能把灯及时关上。一点儿小事,可能就节约很多的能源。又比如说由于生活的改善,大家开车的多了,就带来一个问题,道路拥挤,环境污染。我们能不能够在市内平时上班的时候,一个是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一个是多和单位同事拼车。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产业企业的问题,而且也是个人的绿色生活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
低碳发展需两轮驱动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三个体系,一个是能源体系,一个是技术体系,一个是产业体系。在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为加快低碳产业发展,今后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市场调整和政府引导的关系,也就是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这两只手要用好。第二,处理好传统产业和低碳产业的关系,特别是传统产业怎么节能减排。第三,处理好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关系,任何一个新的产业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扶持。低碳产业是高风险的,传统的金融工具很难解决低碳企业的融资问题。
第四,处理好开源节流的关系,要在开发新能源来调整我国现在能源结构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
技术的创新和金融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单有金融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只会使金融创新最终成为无米之炊。低碳的新兴产业有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分担机制,需要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另外要完善资本市场,支持低碳企业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解决融资的问题。我国一方面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成为游资,民间资本没有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所以现在要构建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机制。国务院出台了“新36条”,力图为民间资本打开新的通道。现在低碳产业已经成为风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热点。据统计,2006年到2008年我国参与新能源投资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超过了16亿美元。
中国大唐集团CDM负责人唐人虎:
先项目投资后实体投资
在过去两年中,全球碳市场交易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属于参与碳交易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并不存在强制的碳市场,从自愿的市场来看,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化的规格。
我们国家的能源是煤能源,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主要问题在于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碳市场只是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而碳市场存在的基础,就是各个地区碳减排成本的差异,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造成了碳减排产品的流动。
建设我国自己的碳市场,会逐渐符合由出口产品转向内需的趋势,因为现在能源自己都不够用,我们的碳市场会逐步转向为经济转型做服务。
我认为,只要经济成本差存在,未来碳市场就会存在。影响的变量主要是来自欧盟、美国、中国以及日本。未来国际市场会发展成多地区多级的市场形式。
总的来说,发展碳市场我们需要集中效应,多元效应,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开展节能减排,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中国来说肯定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最好。应该先自愿后强制;先试点后普及;先开展基础的交易,才能有交易的创新;先发展国内市场,再发展国际市场;实现低碳发展应该先做项目投资,然后做实体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强:生活处处可以低碳
中国有7亿吨的小麦秸秆,美国通过小麦秸秆产生的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7%,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表明我们的低碳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去年在河北省做了个生物质发电的案例,那里每年棉花秸秆非常多,棉花秸秆是碳含量非常高的秸秆,利用这些原料建起来生物质电厂,国家给他们补贴,每度电补贴0.25元,现在运转非常好。
我引用这个案例是想要说,中国的低碳经济,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来实现,我们可以发展出一套生物自然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合理、非常经济的,而且碳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东西,如果从纯生物的角度讲,没有二氧化碳就没有生物界,我们并不是消灭它,而是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生物供给,这个过程是非常好的。
此外,城市废弃物的处理是另一个很大的空间,地沟油事件是一个代表,表明我们城市的废弃物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在城市里我们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产生的垃圾都是有用的东西,我们用好的技术利用起来,既能够产生燃料,也能够产生原料。
另外,未来非常有前景的一个产业是废旧汽车的处理。我们现在几乎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是我们在废旧车这方面的处理技术还非常落后。落后也就意味着空间和机会。我曾经在美国的国家地质博物馆拍摄了一张图表,他们把汽车里所有的金属物质一样一样分解排放,如果能够按照这个方式来做废旧车处理,成本会低很多。
生物燃料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我们国内不是搞不起来,而是国内的政策有限制,比如说和粮食争地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国目前的石化产品或者说燃料市场是垄断的。哪怕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用地沟油造出了生物材料,但是你过不了相应的国家体系。因此,政策支持很重要。
其实我们生活中低碳能源是非常多的,包括电子商务也具有低碳的效应。电子商务降低了仓储成本,同时也推动了信用体系建设。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讲,也能提供非常好的循环经济的效应。我在美国居住期间,都是从网站上买卖家具,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循环效应。而在中国,我们提倡节俭,但是节俭以后,我们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这反而并不是低碳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