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落下帷幕。6天时间的600余场谈判增进了各方共识,但并没有换来外界期待的某种协议,分歧仍存。
天津谈判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苏伟说:“天津会议不是一个需要拿出结果的会议,它只是整个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个组成部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也称,天津会议只是今年年底前墨西哥坎昆会议的最后一次准备会议,主要为坎昆会议设定议程。
“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与会各方增进了了解,缩小了分歧,扩大了共识,为坎昆会议达成协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苏伟说。他称,各方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轮磋商,每天都有上百场讨论,让各方对坎昆会议能取得哪些成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看,天津会议也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苏伟说。
菲格雷斯表示,谈判各方在天津会议上取得进展,目前各方距在年底坎昆会议达成一揽子结构清晰的决议更近一步。“天津会议开始时,我曾经说过,各方在本周要讨论坎昆会议能够完成什么,哪些要留给坎昆会议之后再做。现在,这项任务已经完成。”
“在长期资金支持问题上,目前各方已非常接近于同意设立一个气候基金。”她说,目前气候谈判的主要工作是逐条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特设工作组的谈判案文;推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主席案文变成谈判案文。
天津会议是坎昆会议前的最后一次工作会议,也是中国首次承办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谈判会议,外界对会议寄予很大的期望。
“中国作为承办方,不会主导谈判进程。”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他认为,中国、美国等对联合国气候谈判进程只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决定气候谈判进程的,只能是世界各国”。
苏伟称,中方作为会议承办方,尽到了应尽的责任。“6天时间里,各方面进展相当顺利,承办城市天津为谈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他说,中方将此作为会议成功的一个表现。
但先前各方存在的一些主要分歧,并没有在天津会议取得共识。“南方中心”执行主任许国平说:“大会并没有在实质问题上取得进展。”解振华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最大的障碍是各方缺乏互信,谈判要取得实质进展,需要各国都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并把政治意愿变成实际行动,在行动中建立互信。
他说,建立互信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达国家尽快落实快速启动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另外,已经基本上取得共识的问题,比如技术转让问题、森林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等,也要付诸实施,”解振华说,“只要有行动,就可以建立互信,就能推动谈判进程,尽早达成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一些发达国家继续采取“区别对待”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也令与会代表不满。
美国谈判代表团团长乔纳森·潘兴在会议期间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要将中国、印度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区分开来。对于如何分配使用“快速启动资金”,美、欧态度模糊。
菲格雷斯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在谈判中应超越本国国家利益,求同存异,共同寻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解决方案。
菲格雷斯表示,在联合国气候谈判方面,要想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对坎昆会议表示期待,认为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候变化适应框架,二是技术合作机制。
中方表示坚定支持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谈判。“并且,不管谈判进展到什么程度,中方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选择,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