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筹备,由浙江农林大学分别和安吉县林业局、临安市林业局共同建设的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雷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日前分别在安吉和临安市双双建成并投入使用。
竹林的固碳能力十分巨大,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早在2007年就研究发现,由于竹子生长迅速,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营造竹林对促进森林植被恢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及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都有重要意义。
浙江农林大学在2008年建成全国首个毛竹碳汇林,并开始对竹林碳汇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去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分别和安吉、临安开展合作,开始建设毛竹林、雷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
据了解,建立在安吉县山川乡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的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总高度40米。建立在临安市太湖源镇的雷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总高度为20米。这两座塔内拥有辐射传感器、光三维超声风速仪、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等科学探测仪器,每座观测塔总投资均超过百万元。两座观测塔,均能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竹林生态系统的宏观信息,以此观测、记录毛竹林、雷竹林的固碳功能。
“两座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的建成,将为浙江抚育毛竹林、雷竹林,发挥固碳功效提供技术资料,也为以后竹林碳汇交易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撑。”周国模说,两座碳汇通量观测塔目前运转正常,预计将在1年内形成阶段性报告,2年内完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