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11月18日举行的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上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绿色发展,既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郑国光在论坛开幕式上称,中国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呈多发、重发、突发的趋势。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根本利益,需要各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郑国光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形势下,应当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战略评估,结合我国国情,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应当科学分析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特征,制订合理的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应当挖掘新能源应用、建筑节能、新能源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实现我国政府公布的降耗减排的目标。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应当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强我国气候变化观测、分析、研究、预测、评估工作,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措施,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水资源保护和用水安全的可能影响及其适应措施;应当科学地修订气候变化脆弱行业的灾害防御标准,引导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自然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
三是加强科普教育与宣传,努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应当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组织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让公众了解和理解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可能影响,以及科学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科学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科学措施;应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倡导绿色消费、节能环保的理念,不断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使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四是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吸收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气候友好技术,努力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应当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郑国光表示,气象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依靠科学力量,努力在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防灾减灾、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据悉,气象部门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部门,在气象灾害、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检测、预测和预警以及影响评估的科研、业务、服务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部门、国家气候委员会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的主办部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挂靠部门。
此次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主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承办。论坛共设置四个分论坛,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适应与响应,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与国际合作这四个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