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10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指出,国内应该尽快建立起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经济发展过"重"的问题,这种过"重"的发展,超出了我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是不可持续的。”汪恕诚表示,我国目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能力消耗,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带动的发展模式仍没有明显改观,有的还有所加重。
从2005年到2009年,全国电力装机年均增加1亿千瓦,煤炭消费量年均增加2.4亿吨,原油消耗量年均增加0.15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而中国已经是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2007年就达到了60亿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0%,这个数还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所处的地理地形条件和气候特点,决定了中国也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受害国。
“偏低的资源价格和低廉的环境成本,导致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迅猛发展,必须推进资源价格的等领域的改革,建立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过多地采取形成办法,如通过拉闸限电来完成节能目标,不仅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还会带来副作用。”
而汪恕诚指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按照排放权理论,建立温室气体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
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对此汪恕诚看来,这就要求今后10年,我国能源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比要回落至0.6左右,才能确保排放目标的实现,相应的,我国煤炭、石油消费以及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有一个总量控制,而对于清洁生产,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定额管理,炼钢的排放定额是多少,火力发电的排放定额是多少,各行各业都要有定额指标,对超定额的要进行经济处罚。
同时汪恕诚强调,在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之后,要采取法律、工程、经济、行政、科技等综合措施保证排放控制指标的实现,还要建立相应排放权交易体系。“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省下来的排放指标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产生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就会自觉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转变,高能耗产业自然淘汰。”
在汪恕诚看来,如果国家从宏观上对资源、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把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逐级分解,各行各业都按照排放权这套思路进行管理的话,相信我国能很顺利地突破环境制约,走上生态文明的低碳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