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
国家林业局1月4日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初至2009年底的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
监测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监测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我国国土中,既是荒漠化土地也是沙化土地的有130万平方公里。不重复计算,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际分布面积约30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1.77%。
据介绍,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与2004年底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8587平方公里。
同时,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5年间,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17.03%提高到17.63%,植被盖度50%以上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1.03万平方公里,盖度小于10%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36万平方公里。
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吨,有效减缓了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
到2020年,全国可治沙化土地要治理一半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介绍说,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共动用技术人员6000多名,获取各类数据2.5亿个。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指出,我国的治沙工作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还很大。现在还有173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其中可治理面积有53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每年缩减1717平方公里的速度,全部治理完毕大概需要300年左右。
二是人口、经济的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很大。我国生态的承载能力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些地方还在滥开垦、滥放牧和滥樵采。
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实行集中连片重点治理的只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只占全国沙化土地的1/17。《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全国可治沙化土地要治理一半,现在离这一要求还有巨大差距。
另外,气候变化可能会引发干旱等极端气候,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建议将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量作为“十二五”约束性指标
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要增加13亿立方米。
祝列克说,这个目标对治理土地沙化意义重大,在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中,一半以上可以用于植树造林。
如何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完成?祝列克说,国家林业局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要将这个目标纳入国家对各级人民政府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将加大改革力度,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建设当中,其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沙尘暴不可能被消灭,增加林草植被可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经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为什么我国许多地方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仍然时有发生?
对这个问题,刘拓解释说,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台风、冰雹一样,属于自然灾害性天气。我国是世界四大沙尘暴频发区之一,沙尘暴在我国是不可能被完全消灭的,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土地结构决定的。
一般来说,沙尘暴的发生需要有不稳定的气流和大风以及沙尘源。刘拓说,一方面,我国经常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北方地区有17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邻近的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也分布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这就具备了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
刘拓说,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证明,沙尘暴的发生呈波动式递减趋势。目前,人类对气流、大风等自然现象是无法控制的,能够控制的只有尘源。增加林草植被是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减少沙尘暴发生的有效办法。
刘拓介绍,专家研究表明,在同等的气候条件下,林草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风沙活动就不显著;如果林草植被盖度在15%—40%,会有局部的风沙活动;低于15%的林草植被盖度,沙尘活动就比较频繁。经过10年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由44%提高到55%,这个地区已经由过去的沙尘暴加强区变成了现在的减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