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近日国家初步核定:江西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硬指标。
喜讯传来,备感振奋。在5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超过两位数的高增长下,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回首5年路,道路不平坦。
从2006年初专家学者对江西能否实现这一节能减排目标的普遍不看好,到2010年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5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江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从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到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并大踏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5年来,江西以非凡的智慧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在实践中不懈求证人类发展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5年前,不少专家认为:江西万元GDP能耗5年内降低20%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江西而言,落实国家确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硬指标,意味着每年万元GDP能耗必须平均下降4.4%。而根据既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江西,能耗水平已不太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初那样快速地下降,而应当进入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的阶段。
在历史发展惯性下,尽管作出了巨大努力,起初的效果并不理想,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幅为3.18%,2007为4.18%。剩下的3年中,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加紧迫,形势更加严峻。
省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介绍,“十一五”初期,省内外很多专家都不看好江西的节能减排工作,认为“江西几乎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困难之一:能耗指标基数偏低
专家不看好江西,首先是因为国家给江西核定的2005年能耗指标基数已经很低。
在2006年国家首次发布的全国能耗公报中,江西拿出的成绩单非常不错:2005年,万元GDP能耗为1.06吨标准煤,比全国的1.276吨低17.2%,按能耗从低到高排序,在全国排名第八;万元GDP电耗为966.3千瓦时,远低于全国的1358.5千瓦时,在全国排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海南。
在这样的基础上,江西要完成和大多数省份一样的“下降20%”的硬性指标,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之二:工业化、城镇化提速快
专家不看好江西,还在于“十一五”期间,正是江西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能源消费量将大幅增加。
新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决策后,江西传统农业大省的面貌迅速改变,二产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升。2006年,江西二产比重首次超过50%。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形成并得到快速巩固,到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2%,而2005年仅为51.6%。
“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由37.1%提高到44.8%,全省新增城镇人口402万人;工业化率由35.9%提高到46.2%,全省工业增加值达4359亿元。
在项目带动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有色金属冶炼等一批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耗能较高的重工业迅速崛起;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消费品大幅增加,也使得江西节能减排面临更大的压力。
困难之三:各地、各行业节能工作失衡
专家不看好江西,各地各行业节能工作严重失衡也是重要原因。
2006年国家首次发布的全国能耗公报显示,2005年,江西全省万元GDP的能耗为1.06吨标准煤。而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7个设区市的指标超过了全省平均,其中萍乡以3.08吨标准煤居首。除了吉安市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外,低于全省平均数的只有南昌、抚州。
行业中,2007年,全省煤炭、建材、钢铁等九大高耗能行业工业经济总量占工业的比重近50%,增长速度高达28.3%。
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非常复杂。在各方利益的纠结和碰撞中,直接增加了江西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
5年来:全省节能1200万吨标准煤,减少3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统计,5年来,我省节能1200万吨标准煤。
如此多的煤炭,以当前国际价格计算,价值超过16亿美元。更让人欣喜的是,我省5年中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000万吨。
5年来,江西节能减排工作紧扣关键、精彩纷呈——关键之一:科学决策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年,针对一季度全国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严峻局面,温家宝总理紧急主持召开国务院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分管领导精心调度、精心操作,省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狠抓落实,重点用能单位服从大局、坚决贯彻执行,这成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基石。”省发改委副主任吴晓军介绍。
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部署。2010年,省委书记苏荣主持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节能减排工作汇报。省长吴新雄先后5次主持省政府常务会、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定期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协调。省政府出台《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贯彻实施意见》、《江西省2010年节能减排预警预测应急调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省发改委作为全省节能工作主管部门,在分解目标责任、制定重大政策举措、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单位,8次约谈能耗占全省工业能耗一半、占全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的新钢、萍钢、南钢、江铜等20户重点企业负责人,为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省直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省工信委、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自我加压,大力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公共机构四大领域的节能工作,全面完成行业节能目标,为全省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提供了支撑。
关键之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节能减排的根本性举措。在困难面前,不仅要敏锐地看到机遇,更要坚决地抢抓机遇。
科学做大经济增量。2009年12月,省发改委编制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围绕14大重点产业,江西招商引资进入“选商”时代;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如同春风般催生着生态环保产业的勃然兴起。
在节能产业的发展规划上,江西表现了强烈的进取心。至2015年,实现1500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大力改造、提升经济存量。针对性地探索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水泥、氯碱等行业以及各类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工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
大力发展以“无烟”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扩大其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10年,全省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0.8%上升到32.16%。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格局。至2010年,全省在94个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投资2900亿元打造了50个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加速江西工业崛起的新引擎。
…………
从节能减排中“淘金”,在加快发展中呵护绿色梦想。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重要抓手。
鹰潭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促使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向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工业转变。近3年来,江铜集团每年的冶炼废渣回收等于多产铜精矿5000吨,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矿山;每年余热发电超过1.3亿千瓦时。
关键之三:重点突破
抓住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就抓住了全省节能工作的“牛鼻子”。在工业领域,着力抓好1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和1000台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低耗油机动车辆,依法淘汰老旧车辆,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强令改造和停用;在建筑业,重点抓好100个房屋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建材、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灯,加大“禁实”工作力度。2008年至2009年,全省推广节能灯500多万支,可实现年节电量7亿多千瓦时;2010年,在完成中央财政补贴600万支节能灯推广计划的基础上,省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00万元资金再自主推广400万支节能灯,让近1000万支节能灯惠及民生。
抓住重点减排工程实施,“一湖清水”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大力推进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县(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基本完成国家和省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和联网任务……
抓住推进循环经济不放,就牢牢把握了推进节能减排的主动权。着力抓好10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00家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企业等循环经济典型企业;重点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重点项目建设,针对性地探索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水泥、氯碱等行业以及各类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全面启动十大节能工程、脱硫工程……一个个专项行动迅速实施,江西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和执行力,让人惊叹:
国家安排的“十一五”期间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建设任务,江西提前一年完成。截至目前,全省脱硫燃煤发电机组达到971万千瓦,占统调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86.5%;
淘汰落后产能,江西在国家原定任务之上自我加压,并明确了分年度淘汰企业名单,提前一个季度完成目标任务;
全省火电供电煤耗下降30%,降至330克/千瓦时;
水泥熟料生产线中旋窑比重超过80%,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我省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配套建设了余热余压发电装置,解决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生产用电需求;
陶瓷企业大力推进煤改气节能改造,仅萍乡就“拔”掉了400多根烟囱;
钢铁行业基本安装了高炉压差发电、干熄焦发电等节能装置,新上焦化项目均装备了干法熄焦发电装置;
…………
一个个亮点,如雄伟乐章中激昂跳跃的音符,振奋起4400万江西人民加快绿色崛起的雄心。
关键之四:建立长效机制
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我省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越来越严厉的推进措施接二连三出台:
对全省11个设区市上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行考评,对未完成任务目标的责任人实施问责制;
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推行居民用电阶梯电价以及差别电价制度;对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停止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核准、备案,停止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银行停止对其金融支持,环保部门不通过其上市环保核查。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及时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
…………
效果十分明显。仅2008年,江西就有100多个制铬、初级化工、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项目,因节能和环保不达标而未予审批;1个设区市、8个县(区)被执行“区域限批”。
也就在2008年,经国家核定:江西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92%,“十一五”前3年累计降低12.23%,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进度的6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我省一举扭转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被动局面。
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比2008年下降4.54%,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93个百分点。
谈到这些雷厉风行的措施,萍乡市一位负责人认为,省政府一系列举措中,最给力的是2010年5月出台的《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贯彻实施意见》和7月出台的《2010年节能减排预测预警应急调控工作方案》。“这‘力’,是巨大的压力,是驱动全省坚持科学发展的军令和战鼓。”
2010年成了江西节能减排的决战之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我省成立省节能中心、省节能环保投资公司,标志着全省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
节能减排任务层层分解,狠抓落实。每月20日,省发改委会同有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形成预警监测报告及建议上报省政府;在预警状态下,节能减排目标不能及时控制且造成不良后果的,由省节能办会同省监察厅提出处理意见,追究责任……
“坐而论道”的坐不住了,“下不了决心,硬不起措施”的现象成为历史。
最让人欣慰的是:节能减排这一宏大工程日益走上制度化轨道。目前,《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江西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西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江西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江西省促进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或即将出台,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位专家指出:“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其对绿水青山的保障能力,是任何一个重点工程无法比拟的!”
新的5年:既控单位能耗、又控耗能总量——2011年,江西节能减排迈上新征程
“十一五”目标虽然超额完成,但并未缓解江西节能减排的压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省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介绍:“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分解‘十二五’及今年的节能减排指标,既控单位能耗、又控耗能总量。并且,除‘十一五’原有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个约束性指标外,又新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氨氮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3个约束性指标和地区能源消费总量1个辅助性指标。我省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很重。”
2010年12月25日,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下降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氮氧化物下降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系列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排上工作日程——实施千万吨标煤节能工程,继续推进“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灯、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节能产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完善节能服务体系,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加强公共机构节能。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继续挑起节能减排“大梁”——依托新钢、江铜等大型企业,抓好新余废旧钢铁再生利用基地、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缓解我省资源不足的矛盾。加快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定推进清洁生产审核的地方法规,推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在全省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十二五”起步之年——2011年,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再扬风帆,推动江西经济在新的航程里破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