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低碳发展”是长期坚持的大战略

2011-02-16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战略 

  沈阳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五大任务之一,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发展”,这是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重大的发展战略。

  推广低碳发展理念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对环境的影响也正逐步接近自然能够承载的极限,因此,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必然的选择。低碳发展模式是依靠低碳科技,从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向高效使用可再生资源转变,努力实施全过程清洁生产,保持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建立和谐发展、永续发展机制的新经济模式。实施低碳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我们仍生活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解决工业文明的危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治理污染的高额费用、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征收的碳税等,都预示着传统生产模式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丧失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低碳发展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从政府来说,要研究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如规范低碳发展的内涵、模式、标准、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谋划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发展低碳基础设施;发展低碳交通,率先在公共交通方面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出台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低碳产品等。从企业来说,应承担起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研发和采用低碳工艺和低碳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从个人来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消费终端带动生产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决定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节约能源,反对浪费,少消费或不消费高碳的产品。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表达了对产业体系带有价值判断标准的取舍,突出了产业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国内外产业竞争的需要。面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有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实现升级转型,才能跟上世界产业演进的步伐,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发展的先机。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促进产业从传统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为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演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有发展潜力、代表最新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保证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基能源消耗脱钩,使产业发展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采用低碳工艺和技术,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搬迁改造。重工业是沈阳的主导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非要限制重工业的发展,而是通过“节能减排”的政策杠杆让市场来选择技术水平高、能耗低、排放低的产业,鼓励对传统重化工业的高技术改造,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给予严格的限制,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资源消耗型工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最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清洁发展。

  发展低碳科技 占据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低碳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了低碳科技,谁就占据了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低碳科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能源科技,包括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能效及电力的储存、传输和分配,二氧化碳的捕获、利用和封存等先进技术,让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更多地使用新能源,并且降低新能源使用的成本。二是节能减排的科技,努力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

  低碳技术研发投入高,风险大,产业化相对难。特别是一些技术具有公益性质,难以商业化,这成为低碳技术研发的障碍。因此,必须建立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设计,为公益的低碳技术创造市场需求,用需求来带动低碳技术供给。其一,用财政政策创造负碳需求,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减碳行为,从而鼓励、支持个人和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低碳产业的开发。其二,通过设立强制指标创造负碳需求,即对个人生活和企业生产设立排碳限额,排碳超过指标限额的要交纳碳税,政府再用碳税向从事减碳工作的企业购买负碳,从而创造负碳需求。其三,成立碳排放交易所,作为碳排放的交易平台,超额排碳的企业可以在交易所购买排碳指标,排碳少的企业可以去卖排碳指标,通过指标买卖形成市场,从而创造负碳需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