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将对上海首批共9家重点工业企业展开碳核算,此举标志着上海企业碳核算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
上海环交所相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目前我国碳核算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对于碳减排的各项工作来说,企业碳核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试点碳核算
在此次企业碳核算试点工作中,上海环交所将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参照国际通用的核算标准,形成适合国情的核算标准体系,对首批9家上海虹口区试点工业企业展开碳核算。首批参与碳核算试点工作的企业,涵盖了医疗器械、建筑设备、电气、电子材料等多个行业。
上海环交所副总经理宾晖介绍,所谓的碳核算就是对企业从生产到运营的全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物进行核查。继上述9家企业后,下一批将有更多企业进行碳核算。最终目标是建立碳核算体系,让所有的企业都进行碳核算。以便让企业了解哪些环节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最终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
“我们此次为企业提供的碳排放检测都是免费的,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碳核算体系。”宾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下一步是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我国,2008年8月上海环交所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京环交所)先后成立。北京环交所董事长熊焰表示,业务方面,北京环交所主要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节能量指标交易、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等排污权益交易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资料显示,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国际上认为,虽然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就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但是全球碳排放市场诞生的时间应为2005年。其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而形成。
碳减排已启动
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但自愿性的碳交易机制和专门平台早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就已经启动。世博自愿减排活动由上海世博局、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环保局、上海环交所负责组织,通过购买自愿减排量抵消世博会的部分碳排放。世博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的建立是我国系统性的碳交易的开始,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环交所世博自愿减排活动平台包括了登录、信息发布、查询、交易、支付、结算、登记注册等在内的多个系统,是我国首个集信息发布、活动推广、减排量交易、结算交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
据上海环交所介绍,自世博自愿减排平台正式运作以来,世博期间个人参与超过4000人次,参与场馆和参与企业十余家,参与活动的场馆包括万科馆、联合国馆、英国馆、民营企业馆、广东馆和黑龙江馆等。
宾晖介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自愿减排交易是两个不同的机制,但两者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碳减排。而上海环交所在自愿减排活动平台所积累的经验,无疑将有助于建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同时,上海环交所也正在浦东探索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完善将为碳排放交易提供好的机制借鉴。
虽然“碳排放交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它在国际上已经成了影响企业生存、创造巨大利润的经济行为。
据悉,自2011年3月起,全球飞往欧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须向欧盟提交碳排放监测报告,否则将得不到免费排放配额。而到2012年,这些航空公司必须参与欧盟碳交易体系(EUETS),以保证到2013年能够分配到足够的排放配额,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强迫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