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直接威胁东盟与中日韩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广泛合作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本地区各国的重要共识。”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说。
刘旭是在29日在京举行的“东盟+中日韩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区域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研讨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和东盟秘书处发起,中国农科院主办。来自东盟各国、中、日、韩及国际组织的30多位专家参加研讨。
会议围绕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主题,评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农业生产已经产生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危害,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和合作机制,提升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认为,本地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和水资源贫乏,传统农业比重较大,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给本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副代表ManHoSo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2050年亚洲地区可能面临10亿人口缺乏淡水资源,东盟和中日韩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易受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土地侵蚀的威胁。应对气候变化是现实和迫切的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造成作物受灾面积近1100万公顷,2009年冬至2010年春的连旱中受灾小麦面积达1.57亿亩。
“未来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区情况更为严重。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强降水事件频率将有所增加,洪涝灾害加重。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农业部科教司李波处长说。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处长罗明表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免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希望继续与世界各国展开农业领域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罗伯特(RobertStefanski)认为,未来20年世界人口还将继续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的挑战更加严峻,更需要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