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周大地:低碳城市应着力“控排”

2011-04-12  来源:互联网 

  “低碳”成为近年来的全球热词,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肩上的责任无比沉重。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对《中国投资》记者表示:“中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速度非常快,能源消费数量也很巨大,人均碳排放也相应地很快增加。当前,我国首先应从碳排放快速增加的状态转变为低速增加,然后再做到基本不增加,之后则尽可能早地走到总量下降这一步”。

  对于低碳城市来说,周大地认为,其控制碳排放的力度应该高于其他地区。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能耗下降要高于本地区或者相邻地区的水平;第二,对于低碳能源的应用,应该快于其他地区;第三,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速度和总量应该有所控制,试点城市在这一点上要起到带头作用。

  中国的低碳发展之道

  若要降低中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对工业结构以及工业的增长内容有所调整。

  《中国投资》:面对全球的“低碳”大潮,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其中所处的位置?

  周大地: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生产用能已经不是主流。很多国家的工业用能只占全部能源消耗的1/3左右。而服务业以及建筑、交通等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能耗,所占比例较高。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将持续增加。因此,若要降低中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对工业结构以及工业的增长内容有所调整,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增加的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避免最后也变成发达国家终端消费的高能耗状态。

  低碳落实到城市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内容,控制能源消费速度等,对城市产业进行低碳转化。

  二是对于包括交通、建筑、生活消费等在内的基础设施,要注意控制其在生产过程之中以及投入使用之后的能耗水平。

  《中国投资》:对于我国大多数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来说,若要走低碳之路,产业如何低碳发展的问题至关重要,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周大地:我们首先可以做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增加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比重,一方面减少制造业的盲目扩张。在制造业内部,则要提升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内容,而对于高耗能的产业,则要尽量减少。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强调节能、节材,降低能耗、物耗。总地来说,低碳的产业体系是立体的,覆盖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的内容,也是一种总发展方向的转变。其完整的形态还处于探索之中。

  而且,即便解决了产业低碳的问题,也不是说就达到了目标。比如日本,在工业能耗、技术以及资源节约方面,都比较领先,能源效率比较高。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消费高能耗的问题。这方面美国也一样,大量使用私人汽车,住房分散,人人上班做事都要开车,这种社会结构本身就是高能耗的。

  同样是发达国家,欧洲的碳排放要比美国大约低一半。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也达不到国际上设立的全球碳减排目标。这就对我们之后生产和生活的形态、技术的进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所面临的挑战在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即便不考虑低碳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也必须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关键在于多动脑筋,多做品牌,多懂技术,要通过少投入来增长经济。

  理性看待新能源产业

  低碳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源产业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

  《中国投资》:那么在您看来,新能源产业在这场低碳变革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周大地:人类离不开能源,未来还有可能要继续增加一部分能源消费。由此我认为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提高能效,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如果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再怎么节约碳排放也很难下降。

  能源本身有高碳低碳之分。低碳的能源就是一般所说的新能源。比如核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以及一些先进的生物质能,基本不排碳,这些要大力发展。同时,在化石能源里,也有高低之分。在传统的3大能源中,天然气就算是低碳能源,其效率也高,应该增加其供应。

  但是我想要强调一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适度。

  低碳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源产业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能源产业应根据能源消费的需求来设计产能。

  目前有一些省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盲目扩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市场的整体容量有限,利润被逐渐瓜分稀薄,大多数厂家惨淡经营,这样当然无法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高附加值产业。

  因此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发展内容还是要提高知识产权的含量,提升品牌价值,否则就只是低端的生存竞争罢了。

  《中国投资》:您如何看待技术因素对于产业低碳发展的意义?

  周大地:这几年伴随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投入在总量上有所提升,但投入依旧不足。

  技术的进步并非有投入即可立竿见影。很多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周期很长,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样也需要时间。有些时候,技术的进步还牵扯到整个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比如想要搞工艺研究却没有相应的材料,或者缺乏加工材料的设备,这些因素互相牵制。目前,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比较明显,但是在高新设备以及核心技术这部分,还需要继续努力。

  还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若从供应角度来看,目前的制造能力已经足够。所以下一步要研究怎样提高制造水平,掌握核心技术,这是关键。不能只想着盖工厂,然后再去买核心设备及关键技术,那便还是低端加工的状态。

  低碳发展着眼未来

  对于科技教育民生等内容的投入,可以使我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比较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投资》:201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5省8市的低碳试点工作,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城市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

  周大地:对于这8个试点城市,我的感觉是:第一,发展的愿望还是有的,愿意走新的科学发展道路。但是就目前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来说,应该说各级政府对于发展低碳城市的内涵,还需要一个逐渐加深认识的过程。

  我认为真正的低碳,不会使经济有更快的加速发展。反过来说,如果要增加科研投入以及增加对民生和社会公益的投入,很可能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但是,低碳的作用将是长期性的。对于科技教育民生等内容的投入,可以使我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比较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对于低碳城市来说,首先其控制碳排放的力度应该高于其他地区。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能耗下降要高于本地区或者相邻地区的水平;第二,对于低碳能源的应用,应该快于其他地区;第三,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速度和总量应该有所控制。

  另外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如果想要有高一点儿的经济增长率,就应该有更高的节能率,不能分母分子同时扩大。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要反映到碳排放指标上,而且应是长期可持续的指标控制。试点城市在这一点上要起到带头作用。

  至于发展新产业,我认为并不是核心问题。如果要真正降低碳排放及能耗,对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工业的发展状态、消费的引导,都需要进行改革。在这些方面所下的功夫和效果,远远比单纯用产业做支持难得多,但也更重要得多。

  《中国投资》:对于中国的低碳发展,您认为政府以及企业在其中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大地: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始终起着很大作用。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都有政府做担保,帮助企业贷款、置地。若没有政府的介入,很多事企业根本无法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若要发展低碳,转变政府思维以及其发展方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低碳的内容既有民生又有环保,政府在其中能起到很大作用,需要从这一层面开始引导整个社会的转变。

  目前中国整体的经营环境,对于企业来说,缺乏足够明显的市场信号,引导其往低碳的方向发展。现在的能源价格、税收体系、资源管理方面都比较薄弱,在这种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很难做到真正的节约。真正的低碳,并非只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的提升,需要调整以及改变的政策和思路,还有很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