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极端气候战略高级圆桌会议召开

2011-04-25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极端气候  中国  战略 

  4月22日,由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亚洲开发银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应对极端气候战略高级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并讲话。她强调,妥善应对极端气候及其引发的水安全问题,事关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的福祉。中国必须将应对气候变化、预防极端水旱灾害事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水利部部长陈雷在讲话中强调,要夯实水利发展基础,增强水利保障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主席汪恕诚主持会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出席并讲话。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副局长许延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代表吉莲·梅尔索普、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总监朱春全、全球水伙伴总部高级顾问卡里德·穆塔杜拉致辞。

  张梅颖说,极端气候及其引发的水安全问题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在气候灾难面前最脆弱的环节之一当属水资源。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资源固有的脆弱性更加明显。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90%以上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极端气候常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我们必须转变以往应对极端气候及其引发灾害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不能把应对灾害只当作应急任务,在灾害到来时才采取措施。事实上,在人类现有的科技手段和经济力量不能完全阻止灾害发生或不能完全预知灾害发生的情况下,人类将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得不与灾害共生共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要像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样,关注应对和处置灾害问题,将防灾减灾纳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部行动之中,在与灾害共生共存中学会管理灾害和控制灾害。

  张梅颖指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极端气候及其引发的水安全问题。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将比2010年提高一倍,即今后十年国家每年将投入4000亿元加强水利建设,这一重大举措无疑将对我国水利发展和保障水安全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将应对气候变化、预防极端水旱灾害事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当前又要惠及子孙,采取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以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减轻因人类自身原因加剧的极端气候灾害事件。二是要加强防御水旱灾害薄弱环节建设,不断提高适应极端气候常态化的能力,切实保障中国水安全。尤其要从整体上增强水利应对极端气候和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她强调,应对极端气候,保障水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才能最终减轻灾害的破坏影响。坚信,通过各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极端气候应对一定能够取得新进展,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陈雷在讲话中,首先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水情和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现状,以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措施。指出,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强水利建设是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水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摆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突出位置。

  陈雷强调,“十二五”期间,将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开发与保护统一、建设与管理衔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并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一是突出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二是加快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260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330万公顷。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四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大力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水平。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五是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未来五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约500万千瓦,增加年发电量21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00万吨。

  六是多措并举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制定特殊时期的水资源安全保障预案,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措施建立应急水源。对海河和辽河等地下水供水比重较高的缺水流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禁止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南水北调水置换超采地下水,逐步恢复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对于西北地区,加强产水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流域储水能力,增强应对干旱能力;在西南丰水区,加强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增强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为应对极端干旱提供应急水源。

  七是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水文监测体系和防汛指挥系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御措施,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水平。

  八是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今后将继续推进政府和民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本次会议旨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研讨中国应对极端气候防灾减灾战略;探讨极端气候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全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促进建立行业部门及区域间应对极端气候的合作机制以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国务院各相关部委、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负责人,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00多人出席会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