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中国青藏高原的“动物天堂”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将加大力度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科学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造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给这一地区生活的野生动物带来巨大影响。
来自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和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青藏高原长江源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就会升高0.24摄氏度。而另一项关于冰川的调查显示,从2002年至2008年短短6年多时间里,青藏高原长江源区冰川面积急剧退缩了约164平方公里。
气候变化已经给青藏高原野生动物造成重大影响,怀胎藏羚羊提前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成为最新证据。据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监测报告,5月3日下午5时许,有48只怀胎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五北大桥和青藏公路路基,向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等集中产仔区迁徙,迁徙时间明显提前。
可可西里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肖鹏虎介绍说,以往怀胎藏羚羊向保护区腹地迁徙多在6月中旬,2006年以后逐年提前,至2010年提前至5月中旬,而今年怀胎藏羚羊提前到5月初即开始迁徙。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近几年青藏高原气候明显变暖有关,而提前迁徙对于藏羚羊繁衍意味着什么,还需进一步研究。
“可可西里保护区成立13年来,我们的精力大多都放在打击盗猎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上。随着保护行动取得重大成果,可可西里已经5年没有发现武装盗猎案件,为我们下一步研究野生动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适应性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条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才达说。
可可西里广为世人所知,是因为曾经疯狂的盗猎藏羚羊活动。由于藏羚羊皮毛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上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枪声不断,藏羚羊遭到毁灭性捕杀。数量从原来的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成为国际濒危物种。直到1998年中国政府成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这一地区的藏羚羊数量才得到逐步恢复。
才达说,在打击盗猎的威慑下,可可西里再未发现武装盗猎案件,藏羚羊的数量已经恢复到目前的近6万只。
如今,在青藏公路两旁,成群结队的藏羚羊互相追逐嬉戏,藏野驴在悠闲踱步,如果运气好,就连很难“谋面”的庞然大物野牦牛也可一见。
“随着盗猎活动逐步遏止,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工作在继续采取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盗猎野生动物的基础上,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监测和科研宣教转变。”可可西里管理局局长才旦周说,“这项工作或许也能为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一些帮助。”
为了开展研究工作,中国政府已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先后建成了索南达杰等5个自然保护站、1个藏羚羊救护中心、1个生态保护展览馆,依托这些站点建立了大量观测点,并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态科研项目。
资深保护队员王周太说,从2010年开始,可可西里管理局在藏羚羊集中产仔的卓乃湖、太阳湖湿地分布区,建设起绿色环保的卓乃湖自然保护站,实施湿地监测、气象监测、样地监测、生物监测等项目。
“保护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行动还将进一步扩大。”才达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2010年与临近的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疆巴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了联合保护备忘录,四个保护区将每年开展联合巡山巡护、栖息地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信息互通、协同办案、生态教育等活动。
据介绍,根据这一联合协议,可可西里将得到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联合保护支持,并在研究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方面,得到更多的便利条件。
才旦周说,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研究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是人类无奈的选择。但这同时也表明人们正越来越重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现实问题,并对这一变化下生物的生存适应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希望国内外更多的研究机构、动物学家、科研人员来可可西里这片野生动物最后的王国开展科学研究。”才旦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