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发改委孙桢: 碳强度指标落实不能单靠行政手段

2011-05-18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发改委  行政 

  碳强度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写入国家的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国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17%。

  “这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在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而是一个需要大力推进的工作领域。”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对本报解释。

  和节能减排指标一样,碳强度指标也将对国民经济和企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十一五”最后一个季度,某些地方政府在完成节能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拉闸限电和弄虚作假的问题,因此减碳计划要引以为鉴。

  “碳强度指标的分解和考核,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不像节能减排指标那样有"十一五"的经验教训可以参考和借鉴。”孙桢说,“这就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他认为,碳强度的落实,不能单靠行政的手段推行,必须引入碳交易等多元的市场机制,以拓宽减碳渠道和机制,“在此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尤为重要”。

  碳强度指标中央政府不能一分了之

  《21世纪》:据悉,17%的碳强度指标已经初步分解到地方,各个地方已经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碳减排任务。这个分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孙桢:据我了解,和节能减排指标一样,碳强度指标的分解也经历了一个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综合考虑了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潜力、能源结构、新能源发展的潜力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的各地的指标,将是一个相对科学和公平的指标。

  《21世纪》:碳强度指标分解只是碳减排的第一步,那么在接下来的减碳行动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合作?

  孙桢:确定任务指标然后分解任务,仅靠这一个管理手段,其效率是比较有限的。很多人都很关心指标如何分配,但在我看来,这个分配的环节固然有其意义,但还不是全部。

  对中央政府而言,指标分解完了,是不是就没事了?我认为,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不能一分了之,在指标分解之外,还应加快制度创新。这是下一个五年气候变化工作的最紧要处,应该从上到下创造一种机制,可以为地方政府和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更为广阔的制度空间和更为灵活的市场手段,否则还会重演“十一五”期间为完成节能任务,而出现拉闸限电和弄虚作假等诸多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法》正在起草

  《21世纪》: 那么在中央政府层面,具体应该如何制度创新?

  孙桢:首先是立法。包括降低碳强度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创新,需要一个整体的法制框架。一方面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国际上已经有了相应制度,这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制度要有效就必须公平,维护公平的目的也是为了制度有效。在国内,有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法律,但是还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我们正在参与起草《应对气候变化法》。

  其次,根据我国改革的经验,在气候变化体制创新上应采取循序渐进、上下互动的思路。具体地讲,一方面开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试点,辅以适当的激励政策,探索适合的路径,自下而上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及早开展顶层设计,建立制度框架,自上而下地加以推进。这两方面的工作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举例来说,很多人都很关心的碳排放权交易,之所以迟迟未能开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涉及到气候变化的总体制度设计,只有明确温室气体的公共利益属性,才能进行管理和控制,也才能进行市场交易。

  《21世纪》:碳强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约束,那么政府与企业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关系?

  孙桢: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尤为重要。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建立温室气体的统计核算体系,这也是碳强度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不仅涉及到各级政府,也涉及到各个行业、企业,如果企业不予合作,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如果企业应付差事的话,核算的结果就会可信度很低。因此,政府与企业要建立起一种友好和互信的关系。

  尽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会对某些企业增加一些成本,但这个过程也会倒逼企业去精细化自己的管理,发现一些管理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如此看来,对企业并非完全是负担。

  在未来的减碳机制上,我们也会设计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做得好的诚信企业。碳交易会产生一个碳价格,碳税也是一个碳价格,两者要尽量趋同,而且应避免对同一对象重复设置。
  《21世纪》:有观点认为,由于碳强度指标80%要靠节能,因此在碳强度指标考核上,将主要参照节能指标。对此你怎么看?

  孙桢:要分解落实任务,除了沟通过程的重要性,还要注意到任务对象的特性。我认为,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是两个问题。能源问题的本质是能源经济学问题,即减少成本,或提高效率;而气候变化的问题是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受限,这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公共物品的分配与管制问题。

  节能像恋爱,控制温室气体则像结婚。婚姻也要爱情常新,但更强调责任。事物发展都会有阶段性的变化。“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但大体上来看,碳强度指标的途径和考核仍将主要参照节能,并辅以新能源发展的指标考核。有观点认为节能归节能,气候变化归气候变化,这不是正确的认识,工作中还是要加强统筹协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