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全球标准ISO50001于2011年6月15日发布,全球标准公布仅两天,我们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工厂就通过认证,拿到了全国第一张ISO50001认证。”近日,江苏省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永铨对外发布了这一消息。
在很多人看来,企业云集的工业园区都是耗能大户。但2010年国家开发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系列数据,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数据显示,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环保与节能减排指标排名第一。去年,园区万元GDP能耗为0.3186吨标准煤,仅为全国水平的1/3。
园区企业高端课题——能源管理
在苏州工业园区,“节能节电”在不少企业被称为“能源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高端课题。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永铨告诉记者,能源管理委员会是公司专门管理节能节电的组织,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寻找公司节能空间、探讨技术、分享经验。正是在能源管理委员会的推动下,公司完成了蒸汽热交换系统、厂区照明节能等一系列改造,仅2010年一年,公司节电440多万度,每单位产出面积耗电量较2009年降低25%。
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部门了解到,企业的自觉要求和园区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形成合力,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碳盘查等成为量化企业能源使用的先进管理手段。园区环保部门率先在国内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已推动10家园区企事业单位集中签订了“碳盘查”或产品“碳足迹”的核查协议。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完成50家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通过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改造项目225个,年节能量相当于8万吨标准煤。此外,还推动26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项目技改和管理优化帮助企业年增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节电约4600万千瓦时,节水约160万吨。
低碳发展技术支持——节能高科技
水蓄能空调、地热能源、风能、太阳能……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中,类似的节能技术已遍地开花,为园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节能高科技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层出不穷,建屋国际酒店在空调系统中加上水蓄能技术,节约了可观的能源。水蓄能空调是在原有空调系统基础上,利用水的蓄冷、蓄热特性,利用夜间电网多余的谷段电力使电动主机运转,将次日空调所需要的能量蓄存于水中,在用电高峰时段再将水中蓄存的冷量或热量释放出来。据了解,建屋酒店采用水蓄能技术,全年可节约电费28万元。
苏州金龙客车公司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供热供冷,这项地源热泵技术一年为公司节电3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煤37.03吨。此外这家公司还在生产中采用空气源热泵替代原来常用的电加热供热设备,一年节电78万度。在AMD、博世汽车公司,风能为员工电动车充电,太阳能被运用于办公室照明;在欧莱雅,苏州市首个获得国家金太阳项目补贴的1.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即将完工运营。
在低碳产业载体建设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已建成中新生态科技城和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两大载体。在低碳热潮中,园区组建了苏州首个致力于节能减排事业推广与发展的行业协会——园区低碳产业联盟协会。今年3月,园区还成立了环境交易所,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区域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静脉资源发掘和再利用。
企业权限谁最大——节能环保工程师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开始设置“节能环保工程师”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管理岗位。苏州金龙客车执行董事张志浩告诉记者:“节能环保工程师是我们公司权限最大的管理岗位之一,上到总经理下到生产班组都可以管。”
尽管权限很大,但公司的节能环保工程师吴小平坦言:“这是一个很有压力的岗位。”他告诉记者,公司对节能环保工程师制定了严格的考核体系,如果公司环保考核指数没有达标,节能环保工程师就要扣除相应比例的绩效工资。
为何公司的环保和节能如此受重视?张志浩的回答是:“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能源管理的好坏可以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
张志浩对环保的理解在苏州工业园区环保部门得到了验证。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园区通过政策、资金等大力推动企业向高科技要低碳;另一方面,园区对非低碳项目坚决说“不”。
根据相关规定,苏州工业园区制定并颁发《苏州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园区范围内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能耗准入,通过严格执行能效评估,确保园区新增能耗较高项目在能源利用水平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办法》执行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已先后对12个项目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否决项目总投资5.5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