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曾几何时是引以为傲的工业文明标志。代价也显而易见,在有些小水泥、小钢铁等“五小”企业聚集的地方,花草、树木总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粉尘,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几年,我市一些小钢铁企业、小水泥生产厂相继关闭。记者从市工信委了解的一组数据显示,“十一五”全市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40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9万吨、钢铁产能120万吨,小造纸、小陶瓷、小玻纤及落后玻璃、化纤、印染企业得到有效遏制和关闭。这是我市近几年来在“节能降耗”方面重拳出击取得成效的缩影。
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降耗工作打了一个漂亮仗,可谓成绩斐然:实现以1.39倍的用能增长,支撑了4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十一五”工业节能量累计达到170.52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83.7%,为确保实现全市GDP能耗降低20%约束性目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全省工业节能目标考评中我市被评为优秀,“三个大幅下降和三个显著提升”也更具说服力。
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的4.89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的1.6吨标煤,累计下降52.18%,降幅位居全省第二。重点企业能耗大幅下降。12户列入全省百家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累计下降25%,其中列入国家千家节能行动的3家企业完成节能量106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主要工业产品单耗大幅下降。全市列入重点监测的12种产品,有8种产品单耗较2005年下降,占67%。
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5年来,列入调度的19户重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由2005年的170万吨提高到2010年791万吨,增长接近5倍;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显著提升。5年间,全市共生产新型墙体材料53.02亿标块,同比增长122%;散装水泥推广率显著提升。累计生产散装水泥2130.75万吨,比“十五”末净增1925万吨。
铁腕降耗
节能降耗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办法,铁腕降耗。
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挂帅的全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节能考评,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市政府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两次与各县(市、区)及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把节能目标作为“十一五”最具刚性的指标贯彻始终;年年对各县(市、区)和工业园区及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严格的节能考评,实行严格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35.4%的增长速度;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武宁县省级节能灯产业基地目前已有节能照明生产企业超过100户,德安、九江开发区电子温控器系列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20%,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5年来,我市为三环水泥、金源化纤等10户企业争取中央财政奖励和补助资金4397万元;用好用足激励政策,带动企业加大节能投入,5年中我市节能支持资金约投入1.13亿元。
任重道远
“十二五”是我市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省已下达给我市“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5%的约束性目标,完成这一目标,我市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组织实施工业“150节能工程”,即全市工业领域实现节能量150万吨标准煤;组织开展6项节能专项行动,即50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行动、50项节能产品产业化推进行动、50户企业能源审计行动、100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行动、100名企业能源负责人和能管员岗位持证上岗节能培训行动、1000名落后用能机电设备淘汰更新改造行动。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在继续坚持业已形成一整套良好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狠抓重点企业节能监管,积极推进能效对标活动,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节能产品,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力争“十二五”累计下降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