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孙桢副巡视员在中德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1-10-17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巡视员  研讨会  战略 

在中德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讨会上的致辞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 孙桢

(2011年10月16日,北京)

  尊敬的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处主任贝雅德女士,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区首席代表司嘉丽女士,中德气候伙伴关系项目主任贝克尔女士,尊敬的全国政协常委林而达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很高兴参加中德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讨会。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对国内外的专家们和各部门、各地方的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欢迎。

  中国政府确定了气候变化的三大任务,这就是减缓、适应和国际合作,指导原则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基本政策是适当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效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方法是地方试点与顶层设计互动前进,5省8市搞了低碳试点,国家层面正在研究起草气候变化法。宏观而言,逐级向上来看,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是绿色发展的一部分,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科学发展是和平发展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真正含义是科学发展,气候变化政策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真诚的。

  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不应该被认为是平行的两个部分。适应气候变化是整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很多人不重视适应气候变化恰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气候变化,或者不相信气候变化是一个基于事实的科学结论。不相信气候变化也可以有低碳行动,比如基于能源安全的节能行动,比如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行动。这种行动在负成本的情况下是可以推进的,但是在正成本的情况下就难以维持,比如可再生能源行业在初期爆发式发展之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比如碳捕集与封存从研究走向实用。因此,我们大声呼吁适应气候变化,本身也是提高气候变化意识的途径。虽然现在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调查数据,但是我们估计在全体民众中间相信并且重视气候变化的仍然不占多数,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如何,这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适应气候变化不仅在逻辑上更优先,而且在操作上更为复杂。减缓从能源入手,不管难度多大,起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可以自上而下推动。而适应涉及经济社会的几乎所有部门,而且主要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说,人类在上千年稳定气候下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要相应改变,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且我们不能等待太长的时间。迄今为止,各国在这个问题上还都处在探索的阶段。国家之间还不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而是一个相互启发的问题。当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以统筹各学科的研究队伍,也没有一个可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机制。这是我所在的部门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组建的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起草班子应当逐渐演变成一个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研究机构。

  正如同在减缓上我们以低碳试点引路一样,在适应上我们也可以尝试同样的策略。地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要克服畏难的情绪,没人做过的工作恰恰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关键是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比如,青藏铁路就考虑了气候变化情况下的冻土层问题,提高了设计标准和施工投资。这样的典范应当推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上是以中央投资为主,工程建设提高标准,只要合情合理,应当不难解决,因为不会增加地方负担。将来要改变基础设施只重视数量的倾向,真正把质量搞上去,投资有所增加是合理的,降低了灾害风险,本身是有回报的。工程建设标准问题又涉及到工程设计的基本参数,需要修改国家标准,甚至修改工程学科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任务是很多的。希望大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地方积累了经验,中央经过总结就能够普及推广,使更多的地方受益,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益。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将围绕适应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进行讨论,这些讨论将直接贡献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起草工作,所以我也对于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