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节能减排需从关键处着手

2011-10-25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强调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打赢节能减排持久战和攻坚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是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氧、氮氧化物分别减少10%。方案还把全国分为五类地区,每类地区制定不同的指标。国务院将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未完成任务的地方政府将被问责。

  要实现以上目标,调整资源和能源税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和推广市场化机制等重点工作固然必不可少,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更是势在必行。但笔者以为不能仅倚重能源合同管理、碳交易等新事物新方法,更要注重在传统方法路径上多下功夫,尤以几点至为关键:

  一是“节能”,即大力发展节能改造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据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测算,截至2009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1.71万亿元;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8%左右。

  要大力发展节能改造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设备研制就要先行。一般而言,节能环保设备主要指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治理设备、降噪节水设备和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等产品。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不少。主要表现之一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核心知识产权严重缺失。我国现有环保企业1万余家,生产品种达3000多种。但90%以上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距发达国家落后20年,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国产科学器材行业,尤其是科技仪器制造生产,几近消失。

  表现之二是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是小型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常规产品生产相对过剩,高端产品又严重短缺,大量依赖进口。

  二是“减排”,即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使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或替代传统产业。

  中国是世界工厂,工业占全国GDP比重为43%,但也是耗能排污的主力。据统计2009年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高达71.3%,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占总污染比重的70%。

  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两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投入,但很多企业仍在大量使用落后技术工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质量技术水平不高,基本还在因循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粗放型的老路。譬如我国目前在用的21大类机械产品占全国用能总量70%,但电力、钢铁、机械、石化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9%,整体效能不高。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与中小电机、风机、水泵等系统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综合能效比发达国家低10%。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可谓刻不容缓。

  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取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措施,减少或者避免产品生产、服务和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也可称之为绿色制造。20多年来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清洁生产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和减排环保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成立了20个行业或地区清洁生产中心,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排放小、产业链长、带动力强,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美日德等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特点是竞争力强,技术创新能力好,工业体系绿色环保,文教、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产业集群国际领先。

  高端装备制造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年销售产值6万亿元以上。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必须立足国情、双管齐下:一要通过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二要通过产业升级,由传统加工制造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只有培育全球领先的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才能摆脱以规模取胜的禁锢,才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档化,才能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三是加快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节能减排。

  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次浪潮。特别是自动化形成了生产过程的“规范化、装备化、集成化”,“规范化”排除了生产过程的随意性,“装备化”降低了人为因素影响,“集成化”使断续制造过程连续化和企业管理集约化。规范化、装备化、集成化为信息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也构成了两化融合的基础。不管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还是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传统产业,不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就无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所以两化融合的本质还是工业的现代化、后现代化或再工业化。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三次浪潮的任务尚没有完成。在第四次浪潮前,如果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套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结局当然是进一步拉大与世界经济前沿的差距;同时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如果路径选择失误,极可能沦为发达国家第四次浪潮的海外市场。推进两化融合,如果先将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建设产品制造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体系,笔者认为既稳妥务实也相对容易实现。

  四是大力自主创新,独立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是国家、企业的生存基础和核心资源,也是全球竞争的焦点。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抑或是清洁生产,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和经济增长的空间。世界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回归制造”,其实质是谋求掌握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知识产权,从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继续掌控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欲在低碳经济时代实现崛起跨越,中国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之路任重而道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