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一时间,排在前面的“稳增长”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众多解读的关键词。
那么,强调“稳增长”与加强节能减排矛盾吗?经济增长减速是否意味着节能减排也会减速?
的确,随着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在中央主动加强宏观调控和外需持续减少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二、三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9.7%、9.5%、9.1%,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11.9%、10.3%、9.6%。今年一、二、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4%、14%、13.8%,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19.6%、15.9%、13.5%。
12月6日,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将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由9.1%下调至8.8%。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经济蓝皮书》,预计明年GDP增长率为8.9%。
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形势下,考虑到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必须确保。
然而,强调“稳增长”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节能减排。
全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开局之年,“十一五”期间被压抑的高耗能产能反弹明显。7月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前5个月电力需求增长的12个百分点中,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拉动了5.1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云南、内蒙古、重庆、青海等地经济增速均出现轻微下降,但其建材、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幅却都在15%以上。
如果因为“稳增长”而放松节能减排,不但不能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也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背道而驰。
根据会议对“进”的解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进”的题中之义。中央不但没有因为强调“稳增长”而放松节能减排,反而提出要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并在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政策引导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不容乐观,按照会议的表述则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这一表述切合实际。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只下降了2.56%,相比于全年下降4.5%的目标,没有达标。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6%,与年初定下的3.5%的目标差距较大。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日前表示,年初确定的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任务可能难以完成。
上半年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63%、0.73%、1.7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则增长了6.17%,与预期减排1.5%的目标相差较大,完成既定任务也很有难度。
“十二五”期间,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8%~10%的目标,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应分别削减601万吨、654万吨、69万吨、794万吨,分别占2010年排放基数的24%、29%、26%、35%,任务非常艰巨。
“稳”要确保,“进”需发力。节能减排不但不能放松,更需加强。
有评论指出,经济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一个窗口期。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不但不会对“稳增长”产生负效应,而且会带来长远的正效应。
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总结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风险的把握,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工业经济仍以重工业为支柱、节能减排面临挑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在强调“稳”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
转型也是发展,转型也是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取消对200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新增贷款,拒批投资近3.2万亿元的“两高一资”等建设项目,不仅没有影响“保增长”大局,反而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由此可见,强调“稳增长”和强化节能减排并不冲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时隔14年后再次提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保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规模的需求刺激,那么本轮“稳增长”则更多通过调结构和改革手段来推进。进入“十二五”,我国节能减排把结构减排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和此次会议提出的“调结构”一脉相承。
接下来一段时间,各地将掀起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高潮。各地环保部门要自觉从经济工作大局出发,把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渗透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项政策之中,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