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减少森林损毁、增加森林资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在关于区域林业发展和合作的建议中,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提出:“增加森林碳吸收,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区域和全球生态安全。”这些精辟论断高度概括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森林碳汇功能的高度重视,既为亚太地区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国内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贯彻胡锦涛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维护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着地球碳平衡和人类生存。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每年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1/3,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人类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又增加了碳排放,干扰了地球碳平衡。历史上,全球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由于人口增加、农田扩张、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导致全球森林覆盖率降到了目前的30%左右,由此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同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左右,森林损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必须减少森林损毁,切实增加森林资源。
早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前,各国就认识到森林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作用。此后,在各国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都列入了保护和增加森林碳汇的相关条款。在当前气候谈判中,各国一致赞同在减缓气候变暖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森林的重要作用。各国之所以在这方面具有广泛共识,首先是因为增加森林碳汇可大大降低减排总成本,减轻工业、能源减排压力,为开发低成本工业减排技术赢得时间。其次,增加森林碳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壮大绿色经济的要求,不仅不会导致失业,而且还能增加林区居民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还能发挥森林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多种效益,促进林业均衡发展。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中,已经使用相当数量的森林碳汇来抵消其工业和能源排放,为其完成减排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还想用更多森林碳汇来抵消2012年后的工业和能源排放,以进一步减轻减排压力。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实施保护和增加森林碳汇方面的行动,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与共同行动。
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必须准确把握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碳汇功能是森林固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气候变暖未受广泛关注之前,森林碳汇价值难以变现。应对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汇的需求,使森林碳汇价值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手段变现成为可能,可为森林经营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资金,进而激发他们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尤其是随着森林碳汇功能的日益重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热点话题,与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的关系更加紧密,各国政府必然更加重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这将有力地推动林业发展。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应对工作的紧迫性,对林业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气候变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促进森林生长,扩大森林分布区,但是气温升高会加大林火、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同时,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水资源时空分布急剧变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破坏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给荒漠生态系统植被保护和恢复带来更大难度。气候变暖还会加快敏感性强的野生动植物灭绝速度,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
总的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林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积极而为,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巨大潜力,为维护气候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扩大森林面积的潜力。我国尚有6亿多亩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可用于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还有较大空间。二是提高森林质量的潜力。我国现有森林资源质量总体偏低,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分生长量,进一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三是加强森林保护的潜力。目前,我国每年因乱征乱占林地而丧失的有林地面积约1500万亩,同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频繁发生,每年因此增加大量森林碳排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可以有效减少森林碳排放。四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潜力。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可以能源化利用的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废弃物3亿多吨,如果全部利用,约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同时,利用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如果培育能源林2亿亩,每年可提供生物能源折合标准煤2.7亿吨。如果将这些生物质能源开发出来,约可减排二氧化碳10.72亿吨。五是开发木材制品的潜力。用木材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不但可以增加碳贮存,还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生产原材料所产生的碳排放,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必须提高现代林业发展水平
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必须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不断增加和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一要努力增加森林资源。继续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吸收。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行为,减少森林碳排放。二要增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结构调整、生态系统管理等研究,将适应性管理融入森林经营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优先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种群和物种,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三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木材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和木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新材料新能源,增加木材及其相关产品的储碳能力。四要科学监测和预测森林碳汇变化情况。尽早建立全国森林碳汇监测技术体系,连续监测和预测全国森林碳汇变化,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和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积极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继续完善碳汇项目相关技术标准,健全碳汇计量监测机构、人员队伍和管理体系,加强相关国际进展的跟踪研究。五要积极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和影响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进程,力争制定与我相对有利的国际规则。统筹国际谈判和国内工作,适时制定减少森林损毁和增加森林碳汇的国家战略并开展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试点、碳交易等制度设计,争取纳入林业内容,充分体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等途径,积极推进林业区域合作,推动亚太或更广区域的林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