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上海碳交易试点:为全国统一碳市场寻找体系

2012-01-19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上海 

国家发改委新近发布公开信息,正式批准全国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市相关部门已开始制订实施方案,具体细节尚未最后敲定,但有几点估计是比较明确的,一个是尝试以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在此前国内领先的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探索强制性减排市场的建设;另一个是在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和机制创新。试点的最终目标,是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市场找到既适合国情、又简单适用的市场体系。

“大背景”下的试点

此次国家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是在中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个“大背景”下实施的重要举措。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各个国家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水平普遍采取了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政策措施,并通过绿色、低碳的发展,来提振经济、改善民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环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并确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达到15%,同时还要增加森林碳汇。

据公开数据,“十一五”期间,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节能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的目标责任。“十二五”期间,我国又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为了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除了继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之外,还将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减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发达国家碳市场与他们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无所作为,虽然建立了碳市场交易所,但是已经停止运作。欧盟,特别是英国、德国等国,实行了强制的碳排放交易,因此他们的碳市场交易发展比较好。最近,澳大利亚也在开始立法开始实行碳税,并进行碳的交易。日本最近提出,希望能够在中、日、韩和东亚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碳市场。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国家把开展碳交易试点作为“十二五”期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点工作,启动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鼓励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的探索。

上海:在试点中寻找内在动力

据了解,作为经国家发改委确认的全国第一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上海将主动顺应国际主流趋势,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交易平台以及碳市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机制的创新。建设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其他环保能源权益交易市场是一次综合性的重大机制创新,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相关交易机构中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股东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创新,都是“极有分量”的新课题。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希望上海的环境交易机构不断创新发展,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区位优势,努力发展成为“服务本区域和全国市场、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环境资源国际性交易机构。同时不断加强研发能力,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工作,不断提升交易平台综合能力的建设,为全国的试点工作提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此外,还要与国内外其他环境和碳交易所加强联系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简单适用的”碳交易体系,逐步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制度和机制。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也已参与了上海的碳交易试点。此项基金的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贺邦靖表示,以低碳技术为引导的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找到了出路,而且成为提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点。“清洁基金”作为一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专项基金,具有政策性和市场性双重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清洁基金将通过创新和市场这两个杠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逐步把应对气候变化事业演变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让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相关专家表示,全球实践证明,利用市场机制不仅可以控制减排,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减排成本。上海市政府下大决心准备推动强制性减排市场的试点工作,这样的设想与清洁基金的发展战略是不谋而合的。此次清洁基金入股上海环交所,就是希望以它为平台,加快碳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相关的核证、咨询、会展、金融等新型服务业,让低碳产业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

上海环境类权益市场“很有基础”

在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中,上海是最早探索的城市。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人说,2008年前后,国际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但国内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尚未启动,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环境能源交易“氛围”。2008年8月初,上海环境所经国家发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交易机构的空白。在上海环境所的带动下,全国先后又成立了10多家地方性的环境类交易所,直接推动了全国环境能源交易市场的兴起。

据了解,上海环境所成立后,积极创新环境能源市场领域的新机制,拓展环境能源市场的新领域,完善环境能源交易市场的各项基础性工作。2009年,上海环境所成立了全国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上海世博自愿减排交易平台。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到目前为止,平台已完成了包括联合国馆、英国馆、广东馆等在内的多个上海世博场馆的碳中和,开户数已经达到25万户,推动了自愿减排交易从“单笔化交易向系统化交易”的发展。同年,上海环境所还开通了全国首个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平台,当年即实现挂牌项目32个,探索出一条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此外,上海环境所率先探索国内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制定了国内首个综合性核查方法以及建筑行业的核查方法,推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进程。

到目前为止,上海环境所已成为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推出了包括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交易、自愿减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项目、低碳技术产权交易、南南环境能源交易系统、日本经产省项目交易等6个品种。截至去年底,上海环境所共实现挂牌金额326亿元,成交金额74亿元,交易规模领先全国。与此同时,上海环境所还在国内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环境能源交易网络。

碳交易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放市场,在建设中一方面要贡献出“中国声音、中国思考、中国创新和中国特色”,一方面更要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的建设,建立国际影响力。上海环境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建立了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系统,已在全球30个国家设立了34个工作站,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能源交易。通过市场的方式,提高了发展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上海环境所积极组织开展国际间的自愿碳减排交易,组织和承办了2011年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碳中和等多项自愿碳减排交易项目,中国机构登上了联合国官方认可的国际碳市场舞台。

目前,上海环境所已成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国家电网)、财政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宝钢集团、华能集团、申能、联合投资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股东,集合了全国各类环境领域内的优质资源,为推动全国性环境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改制完成后,上海环境所资金总规模将达到2.5亿元。相关专家说,上海的试点目标肯定会分阶段的,首先应成为长三角及相关区域的碳交易中心市场;其次成为全国碳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国际性碳交易市场平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