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全球低碳发展潮流方兴未艾,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面临两难选择,也面临巨大压力。我们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日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接受采访时给出答案: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突破能源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他同时透露,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相关能力建设和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突破能源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很快,给中国国际谈判带来哪些压力?每次国际气候谈判各国博弈都很激烈,表明各国都在争取更多的发展权,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是否也应该放缓?
苏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已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人均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大减排义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国内能源资源供给能力不足,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亟待提升,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工作任务艰巨。目前,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能源资源约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灾害早期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在极端气候事件中损失较大,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因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即使没有国际上的要求,中国也要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发展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记者: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关系?
苏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和绿色低碳发展互为因果。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无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继续延续传统发展方式,不但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无法得到改善,也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十二五”开局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就。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期间的1.04下降到0.59,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节能3.6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亿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上取得哪些进展?
苏伟:“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积量等约束性指标,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明确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法规
为了确保“十二五”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组织制定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任务。为了贯彻落实《方案》,形成具体可操作性的分工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已于近期出台了相应的部门分工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落实责任。我们还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研究制订《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
分解落实碳强度指标
为确保实现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将“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进行年度分解,在综合考虑各地节能目标、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地“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
积极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
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工作,组织5省8市研究制定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组织各试点地区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启动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示范试点。
完善统计核算体系
研究制定了《“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库,启动了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务实推进国际合作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潮流,我国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通畅的合作渠道,引进国际社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推动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发挥其在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撑作用。安排专门资金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绿色低碳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和挑战
记者:面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苏伟: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尚未达到峰值,降低碳排放强度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地方、企业、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推动,为保证“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的目标落实,去年我们已将“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省市在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目标分解充分考虑到各地具体发展情况和需求,进行统筹协调。同时,碳排放下降目标不仅要分解到地方,也要研究如何有效分解到行业和企业,并参照国际经验制定行业减排目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绿色低碳发展还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一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当然,具体的中国特色的碳排放交易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相关能力建设和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整体规划亦需试点先行
记者: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不是要有个整体战略规划?
苏伟:你说得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涉及到各产业、各领域多个环节,具体操作非常复杂,需要做出整体发展规划。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规划制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树立和落实,目前我们正抓紧推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0-2020)》制定,对未来1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总体布局。另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准备启动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的研究,深入分析我国未来长期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阶段性特征,提出我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目标、阶段任务、实现途径、政策体系、保障措施等,为相关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并大幅度提升我国低碳发展领域的研究能力。
记者:2010年国家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试点工作。试点进展如何?后续还有哪些行动?
苏伟: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开展。我们将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各省、市结合本地发展特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试点工作,“从点到面”带动低碳发展转型,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低碳化、绿色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可示范的案例和模式。同时,按照《“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部署,我们正积极准备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集聚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发挥绿色低碳园区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以社区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接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