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 构建绿色发展机制

2012-04-09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在当今,全球正步入“绿金时代”。我国正在经历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世界各国的发展也面临转型。

  如果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促使其成为良性循环的自动力、自清洁、自修复、自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这就需要绿色化的发展机制作保障。而绿色发展机制的构建完善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体现着国际化、法制化、标准化、现代化等特点。

  “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是绿色发展的首要内容,而围绕这一内容建立的一套机制,可作为构建绿色发展机制的基础和核心,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利用碳金融 引导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

  利用碳金融发展契机,更强调虚拟经济的资金筹集、风险规避的服务功能,并借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碳衍生工具,尝试开拓金融领域发展新方向,引导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

  全球聚焦绿色发展兴起于本轮经济危机,它肩负重启经济增长之重任。因此绿色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延续既往路线,而要从经济社会全局出发、从预防问题角度出发来把握,注重分析当前发展受阻的事实及根源,以防微杜渐;同时要抓住发展契机,结合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促其实现绿色振兴目标。

  这要以相应绿色化机制作保障,可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相关低碳元素有机融入到现有发展机制当中,尝试建立绿色化宏观政策体系及其调控下的绿色化市场体系,带动全社会步入发展正轨。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其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其中资源环境约束将更趋严峻。因此,当前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增长、转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这涉及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和领域,需依靠技术、管理的创新,开展结构调整优化,对原有体系进行改造,对新兴体系培育发展。

  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也是在转方式、调结构,开发低碳技术、创新能源管理,改造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新能源等方面重点着力。由此在工作中,应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引领,将“资源节约和管理”的前端减量,“发展循环经济”的链接循环,以及“加强生态环保”的后端控制治理的优势有机结合,促进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优化控制。为此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理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价格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引导生产要素有效集聚,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社会向节能、环保、低碳的转变。

  虚拟经济在宏观上包括社会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虚拟经济主要通过资本运作,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

  当前,实体经济追求绿色振兴发展目标,需要吸引大量社会闲置和零散资本投入其中。例如从2007年起,由环保部门和金融行业联手推出“绿色金融”政策,涉及涵盖企业资金渠道的信贷、保险、证券业务,主要通过金融业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环境影响,以引导社会资源投向。

  当前的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此为基础,通过开展碳核算、运用碳指标等,将低碳内容融入其中,拓展“绿色金融”业务范围、产品种类、服务方式等。同时,还应记取金融危机教训,利用碳金融发展契机,更强调虚拟经济其资金筹集、风险规避的服务功能,并借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碳衍生工具,尝试开拓金融领域发展新方向,引导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绿色化

  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出台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制度,鼓励公众消费低碳产品,倒逼企业实现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的低碳化。

  社会化大生产包含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互相联系、制约,共同组成生产周期。

  当前,我国将流通、消费作为重点加以关注,明确2012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流通和消费的绿色化也是关注重点。这需协调好扩大化与绿色化之间关系,既促进流通、扩大消费、有助增长;又推动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有助转型。

  而围绕低碳理念展开的全球化行动,在流通和消费领域成效显著,促成了绿色化倒逼、联动等机制,并推进企业行业、社会消费、政策体系的绿色化建设。

  商品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手中经过各流通环节,进入到消费者手中的运动过程,包括批发、零售、仓储等环节。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主体善于把握和规避绿色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无形中促成绿色化市场机制。这突出体现在大型跨国集团在商业流通和消费领域开展的全球碳足迹标签行动。即追踪、核算、标记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销售、废弃到回收全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类低碳实践具有社会引领性和广泛影响力。

  目前世界已有十几个国家颁布有关碳排放法规,在国内企业中推行碳标签制度;全球有上千家著名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将“低碳”作为基本要求,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要求10万家供应商完成碳足迹验证。

  我国发展低碳流通已具备一定条件,同时也有像沃尔玛这样的外力推动。此外,笔者认为发展低碳流通还应依靠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的低碳化流通体系和运行机制。

  消费可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后者指人们把生产出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即消费方式,它由生产方式决定,随生产方式改变,又反作用于生产方式。

  当前全社会追求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低碳消费是重要环节。其理想是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精神和生态消费,并使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趋科学化。

  为此,需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出台如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制度,鼓励公众消费低碳产品,倒逼企业实现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的低碳化。

  人们还自发采取和推行 “碳补偿”行动,计算日常活动直接间接造成的碳排放量以及抵消其所需成本,通过捐资专门机构,以及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抵消所排二氧化碳量。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碳补偿”计划,实践着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

经济、社会、人文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要延伸到社会、人文领域。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民间参与绿色实践由来已久,当前,民间人士更是身体力行低碳行动,这些自愿行为加上政府力推,将有效促进相应约束机制、社会规范的建立健全。

  社会概念广义是指涵盖整个人类生产、生活的总体系统,狭义是指除生产系统之外的生活系统,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也包括其中。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可知,到2020年我国不但要实现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目标,还要实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国家的目标。

  因此,绿色发展要延伸到社会、人文领域。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树立绿色发展意识。而民间参与绿色实践由来已久,当前,不少人更是身体力行低碳行动。这些自愿行为与政府力推产生合力,将有效促进相应约束机制、社会规范的建立健全。

  当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的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又一新的生产周期开始时,如果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那么这就是一个持续闭环流动系统,也就是追求形成涵盖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 “从资源到产品到废弃物再到资源”的循环往复过程。

  着眼于绿色生活的社会层面,需关注几个关键方面,一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二是按照低碳等理念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等;三是推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的链接,完善物质流、能量流的接续利用系统;四是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住区,并推动发展生态城镇等。

  不过,需注意的是,在加强这些领域建设时,要注重完善相应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可以碳核算、碳指标为基础,与碳平衡、碳补偿相联系,采用碳标志标识形式,完善垃圾收费制、环境押金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绿色建筑建设运行机制等,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有关绿色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框架体系。

  在促进经济、社会、人文全面发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而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形成与之相协调价值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重要内容。

  政府应借力民间力量,形成社会助力机制,扩大低碳实践范围,提高大众绿色认知水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本身就顺应了绿色发展潮流。

  从国家角度看,文化正愈加成为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综合国力重要因素,这是一种绿色创造力。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发挥文化引导教育作用,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将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全社会更加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