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下称《气候科技专项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规划。
《气候科技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重点方向,提出了十大关键减缓技术、十大关键适应技术等重点任务。
多部委参与专项规划编制
《气候科技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成立了由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资深学者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还成立了总体编写专家组和15个领域编写专家组,共200多名专家参与了《气候科技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气候科技专项规划》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征求各行业、部门、地方意见等程序基础上才形成终稿。
“在专项规划中有这么多部门和人员参与编写并不多见,可见国家对《气候科技专项规划》的重视程度。”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应对气候变化涉及许多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节能减排,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近30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及相关的科技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一批与气候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研究队伍,初步构建气候变化观测和监测网络框架;在气候变化的规律、机制、区域响应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批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形成了一批高效的减缓与适应实用技术。
“但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尚存在差距: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顶层设计不足,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应用之间的协调不够,长期稳定支持的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欠缺,自主创新研究不足,前瞻性不强;减缓与适应技术研发滞后,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需求;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研究队伍有待优化;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建立,资源整合有待加强。”科技部相关人士说。
重点发展十项关键减缓技术
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认识气候变化规律、识别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制定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规则的制定等,无不需要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所以,此次《气候科技专项规划》选择了一批跨领域、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进行系统部署、重点发展、集中攻关并示范。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发展的十项关键减缓技术包括: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技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和并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替代燃料技术;城市能源供应侧和终端侧的节能减排技术;建筑节能技术;钢铁、冶金、化工和建材生产过程中节能与余能余热规模利用技术;农林牧业及湿地固碳增汇技术和碳捕获利用及封存技术。
“从《气候科技专项规划》发布的这些技术看,虽然很多技术我们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是这些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能源技术研究员董文娟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如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技术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很多核心技术并未掌握。
除十项关键减缓技术和十项关键适应技术以外,《气候科技专项规划》特别列出能源领域发展减缓与适应技术发展方向。例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高效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水能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大型复杂水电站群的优化规划技术、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联合运行和优化调度技术、高效水力发电技术;风能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大规模风能利用的风场技术、大型海上风电技术、风力资源预测技术;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能源植物培育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生物燃料生产关键技术和垃圾填埋气、沼气净化与能源化利用技术。开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制-储-用一体化燃料电池发电集成示范。
董文娟表示,以风电为例,去年我国风电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到2010年底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风电装机大国。我们是风电大国,却不是风电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加大可再生能源科研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