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庄白羽摄影
10月26日,第四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局、科技部、中国科协及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举办。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主持并作工作报告,副局长宇如聪通报了第三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会上,郑国光要求,继续发挥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气象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逐步构建气象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提升气象科普的能力和水平。
郑国光强调,气象科普工作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发挥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环节。做好气象科普工作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还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要求下,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发挥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背景下,进一步做好气象科普工作责任重、意义大。
郑国光要求抓好四方面工作,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一是着力发挥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立足于服务决策、服务生产、服务民生,围绕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做好气象科普工作。二是着力提高气象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气象科普内容,创新气象科普形式,针对不同受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工作,努力使气象科普进入千家万户。三是着力构建气象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气象科普。四是着力提升气象科普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加强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气象科普产品的创作,以及气象科普场馆基地建设、气象科普示范工程建设。
徐延豪说,气象科学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科学,群众对它的需求正不断增大。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是提高人们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增强气象科普工作可以提升人们有效运用气象信息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可以提高人们运用气象信息处理实际生产生活的能力。徐延豪希望各地、各级科协组织与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合协作,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创新国家做出新贡献。
王宇说,广大气象科技和气象科普工作者潜心研究,勤于奉献,推动了气象科研和科普工作的发展。他希望继续大力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加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促进科普与教育、科技、文化等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气象科普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注重发挥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优势,提升气象科普服务功能;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培养新文化,广泛宣传我国气象科学发展的成就,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气象科学的乐趣。
许小峰回顾了气象科普工作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他强调要坚持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做好面向重点人群、针对性强的气象科普,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并坚持科普教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共建共享并重,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及健全稳定、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促进气象科普可持续发展。
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还将就气象科普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发言。
各省(区、市)科技厅(委)、气象局、科协,中国气象局各内设机构、各直属单位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部分在京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组部、中宣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教育部、财政部、环保部、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的代表以及中央媒体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