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构建系统有效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12-10-31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战略 

  根据今年4月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城市展望》,全世界70亿人口中已经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的未来四十年里,世界人口多达23亿的增长量将全部被城市吸收。城市化发展迅速,却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突出。

  10月29日,在上海举行的城市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气象局、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伦敦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单位和中外科研机构的专家就城市如何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开展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城市的脆弱性愈来愈显著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气候变化与城市效应交织在一起,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在上升。城市化一方面加剧了气候变暖,另一方面也沦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告诉记者,城市群形成以后,大气的层间和稳定度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雷暴和雨区的分布也会改变,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都有了变化,这给预防自然灾害带来了困难。城市洪涝、高温热浪、热岛效应以及空气污染等是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快速的变化导致的灾害,例如短时强降雨导致的洪水,目前应对策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国际科学联合会当选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Gordon McBean教授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强降水引发的洪涝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影响是沿海城市的最大威胁。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变化,减低灾害风险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全球变化分析与培训组织主席Hassan Virji博士认为,适应是人们增强认识,并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行动的能力。适应不是一种解决之道,而是一个在脆弱的环境下管理风险的过程。他去过亚洲许多大城市,认为亚洲的沿海和河流三角洲城市要加强洪水防御有关的水资源管理。他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考虑未来的变化。

  加强研究是促进认识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指南。丁一汇强调要对城市化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的灾害开展研究,为科学应对提供支撑。

  伦敦大学教授孙来祥告诉记者,英国具有完善的气象、水文、地理、人口和经济信息数据,为开展科研和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一个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收集基础数据。

  Gordon McBean教授认为,应明确城市的脆弱性和风险领域,规划适应和应对战略,建立城市灾害应对机制,以及促进对政府和社会决策的认识。Gordon McBean教授强调了教育和媒体在减灾中的重要性。他讲述了日本福岛海啸期间两所学校的不同命运。面临同样的海啸洪水,其中一所学校因接受过防灾培训,所有师生躲过一劫,而在没有培训的另一所学校,接到海啸预警后不知所措,学生几乎全部遇难。他强调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利用媒体告诉个人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通过正确的选择以减少脆弱性。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王迎春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要求各级政府、科学界和公众同舟共济。在政策研究支撑方面,评估城市气候变化风险需要综合方法和系统路径,以制定规划减少极端天气风险和促进预防措施。

  为城市发展提供最优选择

  丁一汇表示,气候变暖以后,为适应更暖的气候条件和相关的天气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乃至文化必须改变或重建,这种经费的投入是巨大的,要降低气候适应成本,实现城市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灾害减低的多赢局面,促进城市的低碳绿色发展,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可以发挥智囊咨询作用。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陈葆德告诉记者,此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外有关学科的一流专家学者,通过交流扩展了国内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对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促进探究方法,收获很大。

  Hassan Virji认为,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同领域的专家和部门代表一起探讨如何管理城市风险,对于上海和其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告诉记者,研讨会有利于吸收国内外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建立国际大都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网络,提升我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水平。两年前的上海世博会提出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需要人类的智慧,而这次研讨会启发人们开拓了视野与思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