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3日召开的2012年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节能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效消费同比增长1.3%,增速继续放缓;工业用电量同比增上2.9%,继续维持低位运行;大部分行业能源消费普遍回落,部分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增速略有回升。
“与今年年初工信部确立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年度目标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的工业节能进展相当顺利,这意味着5%的目标肯定能完成了,最后一个季度工业能耗出现反弹的可能性极小。”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文华对本报记者分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进一步指出,由于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在70%以上,工业节能目标完成较好,也意味着发改委确定的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目标完成没有任何问题。
尽管如此,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此次节能论坛上强调,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改变敞开口子供能、无节制用能的现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节能主要得益于经济下行
“今年前三季度节能形势看好,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业节能工作已经做得十分充分。”在节能论坛上,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能源利用处副处长尤勇坦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9月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0%,低于今年确定的工业增加值11%的增速,也远远低于去年1-9月14.2%的工业增加值增速。
具体而言,在六大高耗能行业当中,今年1-9月,高耗能行业中除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略有增长之外,其余五大高耗能行业都明显放缓。
今年1-9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4%、8.7%、11.1%、5.4%和4.6%,远低于去年同期15%、10%、18.9%、9.3%、10.4%的增速。
“高耗能行业对能耗最为敏感,其增速下降,必然带来用电量下降,这就导致工业能耗整体水平下降。”林伯强分析,去年前三季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56%,这与前三个季度要完成3.4%的规划目标相差较大,但今年与去年的情形不具有可比性,切记不可能对今年的节能形势盲目乐观。
工业绿色任务依然繁重
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提醒,尽管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放缓,但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地方仍可能通过增加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以提振经济,而这种投资其对节能的压力具有滞后性,通常会隔一段时间才会释放出来。
这种担心也为国家的统计数据
所佐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月,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8.1%和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1、14.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分别增长16.2%、33.6%、31.5%和16.1%,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高6.2、10.5、11.5、12.8个百分点。
对此,苏波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处于工业计划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偏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无论从对外适应国际挑战,还是从对内转变发展方式来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面临严峻挑战。”
能源消费总量分解地方难度大
“从长期来看,我们仍需要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介绍,目前国家即将推行的能源消费总量与节能指标双约束,对推动工业低碳绿色发展转型意义重大。
在此次节能论坛上,吴吟表示,相比“十二五”规划中“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去掉了合理两个字,这表明党和国家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方面决心更大。
“在现代企业中,常常利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财力、物力。”吴吟解释,将企业定额管理理念引入社会管理领域,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根据本报记者掌握的国家能源局向国务院递交的《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的送审稿, 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1亿吨标准煤,用电总量控制在6.3万亿千万时。
吴吟介绍,国家将建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机制的配合。同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监管机构,把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科学分解到各地区,明确任务和责任。
“如何将指标分解到地方,是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但指标的分解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我认为这一概念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从上到下统一思想,强化大家的节能意识,体现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林伯强表示。
就工业节能而言,苏波强调,工信部将把能源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加大节能评估与审查力度,提升新上项目的能效水平,从而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