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8年要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会议期间,记者在与代表委员的交流中了解到,在煤炭、煤电互相“顶牛”的表象背后,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
主体地位不变 控增量强存量
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5亿吨标煤,煤炭占比约60.4%,同比有所下降;去年我国的煤炭产量约为35.2亿吨。“总体而言,煤炭还是‘产大于销’。”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凌文认为,煤炭行业仍需做好“三去一降一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装机从5700万千瓦增长到17.8亿千瓦,煤电装机已达10亿千瓦。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董事长陈进行指出,新时期的能源发展,火电的保供、托底、让路三大作用不可或缺。“煤电不仅在当前的电力供应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在下一步的散煤治理中也将发挥重大作用。”
无论是从消费总量还是在能源结构中承担的功能来说,煤炭、煤电的主体地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但在煤炭、煤电产能过剩,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控制扩张规模、提升产能质量,开始成为煤炭、煤电新的发展方向。
“包括华能在内,整个发电行业在煤电领域的投资,都在压缩。”全国政协委员、华能集团董事长曹培玺告诉记者,煤电行业扩张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调整结构、提质增效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逐步配合国家把煤炭比例降低;另一方面,要确保存量部分是先进的、高效的、清洁的,未来的煤炭利用必须要走这条路。”凌文也指出,煤炭消费占比会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去产能不是单纯的去产量。今年煤炭行业在淘汰1.5亿吨落后产能的同时,也会有一批先进的、优质的产能被有序释放。”
煤电抱团求生 布局清洁能源
2017年,煤电企业经营压力巨大,曹培玺表示:“经营压力来自于设备利用小时数较低、市场交易电量占比扩大等多种因素,但目前最主要的还是电煤价格高。” 中电联于3月9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显示,在经过两期回落后,5500大卡综合价收于616元/吨,但仍与2017年底的价格相当。
在《2017-2018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发布会上,中电联相关负责人就指出,电煤价格的剧烈波动实际上不利于煤炭、煤电两个行业的健康发展。1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与大唐、国投电力、浙能、粤电、江苏国信、申能股份等重点电力企业签订电煤三年长协合同,以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凌文也直言,三年长协的成功签订与2017年局部地区出现的电煤保供压力有关,并表示三年长协合同是“大趋势、大方向”。
关于煤电一体化对煤电矛盾产生的作用,凌文回应称:“煤电一体化的企业会从自身管理的需求出发,统筹协调。可以用较低库存水平保持电厂运行,同时自发地优化机组质量。无论是保供应还是去产能,都可以较好地应对与调整,煤电一体化是化解煤电矛盾的优秀解决方案。”
2017年较高的燃料价格使得煤电企业盈利水平整体大幅下降,而大型煤炭企业盈利翻倍。煤与电这对“难兄难弟”多年来此消彼长,但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近五年来,华能在清洁能源建设的投资占比都在70%以上。”曹培玺坦言,清洁能源发展是华能当前的一个主攻方向,“目前华能集团煤电装机比重是69%,清洁能源占比为31%。在这样一个时段,调整装机结构,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我认为对发电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各大上市发电企业的业绩报告也显示,清洁能源发电量及装机量虽然仍占少部分,但其对发电企业利润总额的贡献占比正在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