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到面全方位铺开 全国碳交易市场换挡提速
作为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根据规划,将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等8大类32个子行业。
如今,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已获批准,相应的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推进中,多地争夺承接。
早在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已组织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及湖北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截止2014年6月,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已全部启动。
3年多时间里,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完整试点,全国碳市场交易日趋活跃,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北京碳市场年度报告2016》,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6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5亿元。
而每年6-7月,是碳交易试点的履约期,恰逢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前夕,相关进程更受关注。2017年过半,各碳交易试点再迎“大考”,各试点城市碳交易进展如何?
根据消息,截至7月7日,北京、天津、广东等试点省市已100%完成履约;上海、深圳履约率均超过95%,并向未按时完成的企业下发最后“通牒”;而湖北、重庆两地暂未公布其进展情况。
总体来看,上述试点城市表现平稳,但在履约进度上还存在不平衡。有专家表示,目前,试点碳市场的交易仍以履约交易为主,常常出现履约期临近时期量价齐涨、履约期过后交易清淡的市场潮汐现象。交易方式原始、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风险管理工具缺乏、价格信号尚未清晰一致等问题仍然存在,需在不断探索中完善。
事实上,各个碳交易试点市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在行业覆盖范围、纳入标准、核查规范、配额分配方法等方面。不同试点地区的探索都为建设全国性的碳市场提供了借鉴。
从试点市场选择看,尽管试点省市数目有限,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都较具代表性。从市场准入情况看,各试点省市均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市场准入规则,但均覆盖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等。
通过上述城市多年试点情况,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时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经验:配额分配需要考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并引入市场调控机制;排放主体的碳交易参与程度有待加强;缓解电力端排放的控制难题。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结合企业的日常生产加强管理、提早规划,主动进行碳资产管理。随着政策法规、市场交易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将由“试点先行”向“全面建设”方向迈进,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启动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