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金融包括多种机制,其中个人碳配额交易受制于民众接受度、系统复杂性和运行成本等问题,缺乏可行性;而个人碳信用对接产业碳市场同样存在减排量难以准确计量的障碍。自愿性“碳中和”市场将是发展个人碳金融的主要方向。
随着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逐步凝聚,对碳中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通过购买个人碳信用进行碳中和,因其在宣传推广便利性和理念的先进性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的青睐。
蚂蚁金服、北京环境交易所等国内企业和机构已经在积极布局个人碳金融。通过对个人消费及生活、交通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优化个人碳减排量的核算方法,有望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以及碳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力。
工业部门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然而随着过去一、二十年的不断挖掘,工业部门减排空间已经被高度挤压,进一步实现大幅度减排难度不断加大、成本快速提升[1]。这样的趋势在发达经济体首先被注意到,进而使需求侧管理,即通过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式受到了重视。事实上一切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以消费为终结,而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过程碳排放的基础规模。比如,通过技术改造提升10%的发电碳效率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但在消费侧,仅仅需要调节空调温度就能够轻松实现家庭能耗下降10%的目标。
以碳交易的思想为核心发展出来的个人碳金融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3],并于2004年起在英国政府和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由于系统成本、政策可行性等问题,个人碳交易机制至今未能落地,但这也为个人参与碳减排的机制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随着自愿性减排市场的发展,个人碳金融也在近年来出现了更多的创新模式。本报告旨在对个人碳金融的体系内容、核心要件以及国内外现有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我国个人碳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路径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 个人碳交易的体系与内容
碳交易机制,是个人碳金融体系的逻辑起点。按照英国学者Tina Fawcet(2010)的观点,个人碳交易包含了各种政策机制,其共同的目的是以更公平、有效的方式来改变人民的行为,以减少碳排放[4]。
个人碳配额(Personal Carbon Allowance,PCA):PAC机制由英国学者Mayer Hillman和Tina Fawcett提出[6],通过向居民发放个人碳配额,并要求其在消费电力、供暖、油品等能源,以及使用公共交通等直接耗能服务时,提交相应的配额量,来控制生活能耗与碳排放的总量。当个人配额用尽时,如果需要继续消费能源或相关产品与服务,就需要向其他居民购买配额;而能源消费量较小、配额有剩余的居民则可以向前者出售配额获利。通过对居民碳配额总量的控制,逐步减少总配额的发放,有望实现较大幅度的减排。
个人碳信用(Personal Carbon Credit,PCC):通过个人的节能减排行动实现的碳减排量,经过核算和认定后,获得碳信用,并可以在各种相应的场合使用,包括在碳配额市场出售。与个人碳配额不同,碳信用回避了对个人碳排放总量设定限制带来的可行性问题,转而对实现的减排量进行测算。
碳中和(Carbon Offsetting):由消费者和企业等市场主体主动购买碳配额或者碳信用,并将其注销而不再次出售,从而减少市场碳配额总量的供给,实现碳减排的目的。在碳中和机制中,个人可以扮演两方面的角色:通过个人减排行为提供碳信用,以及作为购买方为碳中和支付费用。这一机制在发达市场的社会责任主体中较为常见。
个人碳配额和碳信用是两种较为典型的碳市场,其碳配额和碳信用的经济价值来源于政府对总量的控制——即便不涉及总量约束的碳信用,其价值同样需要以配额市场价格为依托。而碳中和则对应的是自愿性市场,对碳配额或碳信用的支付意愿来自于个人或机构对碳减排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公益的维护意愿。
除了上述基于个人减排行为形成的碳交易机制外,个人同样可以作为投资交易主体,参与产业碳市场进行交易活动。目前全球所有的标准化的碳市场均未纳入个人碳配额或碳信用,因而都是产业碳市场;但是几乎所有的碳市场都有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包括直接参与交易,以及通过第三方机构简介参与交易。而碳中和的需求也有很多通过购买产业碳市场的配额来实现。
二、 个人碳配额的实践与障碍
从目前国际国内的实践来看,强制性的个人碳配额市场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个人碳配额机制涉及对所有个人进行配额分配、减排量核算,以及交易结算与监管等等一系列环节,不仅系统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极高,而且分配方法的公平性标准如何界定,以及分配过程的透明度等问题,均很难保证。这些都是阻碍个人碳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国家范围的TEQ碳交易市场没有成立,但是在地方层面却已经开展了诸多探索。澳大利亚诺福克岛于2011年启动了全球第一个个人碳交易机制,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一个个人碳交易机制。通过向岛上两千多名居民发放碳配额,对个人消费能源、使用公共服务所排放二氧化碳进行计量,并相应扣减配额,诺福克岛实现了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14]。个人碳交易在诺福克岛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济体量小、经济结构简单,并且自给程度高,与澳大利亚其他区域的经济往来非常有限。而这些条件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均无法满足,因此尽管诺福克岛成功启动了个人碳交易,但是其形成的经验却难以应用到全球其他地区。
与产业碳市场相比,个人碳交易的实施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障碍:
对个人碳排放配额的配给是否符合基本法律与经济规律(相当于计划经济体系下的配给制度),以及是否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
个人碳排放常常体现在家庭、社区等集体碳排放中,很多难以严格界定与核算;
个人碳排放的核算与核查、监管,及信息披露,需要针对所有的个人,系统管理成本非常高。
三、 个人碳信用的实践与障碍
个人碳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个人碳配额市场的障碍,因而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导致其无法大规模推广。个人碳信用通过跟踪个人碳减排行为,核算由此带来的碳减排量,并给以相应的“碳信用”额度。由于碳信用不需要由政府设定个人碳配额总量,因此,可以由企业等第三方主体设立。个人碳信用机制可以参照产业碳市场碳信用的核算标准方法学,针对特定的几种减排行为发放碳信用,这样的机制下个人获得的碳信用可以在产业碳市场进行交易获利。然而纳入产业碳市场交易的碳信用都需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方法学进行核算,并由第三方机构核证和报告。
由于上述原因,对个人碳减排量的精确核算非常困难,因此目前尚未有此类个人碳信用被纳入产业碳交易市场的案例。
自愿性“碳中和”需求的出现,也为个人碳信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由于碳中和作为一种自愿性的公益行为,因此对碳信用核算的严谨性要求低于产业碳市场。另一方面,进行碳中和的主体往往需要更高的市场和社会公众的曝光度,因此个人碳信用更为广泛的覆盖面,为碳中和主体宣传和推广其社会责任与先进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需要指出的是,用于碳中和的个人碳信用购买价格视需求主体自身的支付意愿、对应减排项目的成本,以及开发机构公信力、市场影响力、产业碳市场价格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较大浮动。
四、 个人碳信用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逐步凝聚,对碳中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相比于从产业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进行碳中和,通过购买个人碳信用进行碳减排在宣传推广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个人碳信用所覆盖的人群为终端消费者,因此在宣传的渠道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个人消费和生活行为的转型,推动个人减碳,在理念上更先进且更易获得消费者和社会民众的认同。因此通过个人碳信用进行碳中和,正受到越来越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消费品和服务部门的青睐。
个人碳信用的发展,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就在于海量信息的收集处理难度较大,以及个人减排量核算方法尚缺乏最基本的共识和标准。通过个人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账单、交通信息及日常消费记录等大数据信息,跟踪个人碳排放,并通过与历史记录对比来核算减排量,是目前个人碳信用核算的重要的发展前沿[15]。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碳中和需求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第三方机构关注个人碳信用的开发,个人碳信用的核算方法也会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步规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年度报告(AR5)中强调,民众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于引导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并推进大幅度碳减排方面,具有惊人的潜在影响[16]。因此个人碳信用的来源非常广泛,不同开发主体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征,选择特定的领域重点关注。根据现有研究,个人行为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按照其减排潜力排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7][18][19]:
计划生育:按照美国数据计算,每减少一个婴儿的出生,年均可降低58.6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q)的温室气体;
减少汽车使用:家庭减少一辆汽车,平均可实现年均2.4 吨碳减排(tCO2eq,下同);
减少乘坐飞机:减少一次跨洋的往返飞行,能够减少人均1.6吨碳排放;
调整饮食结构:坚持素食能够实现年均0.8吨碳排放;
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每辆车能够实现年均0.52吨碳排放;
用冷水洗衣服:每年可减少人均0.25吨碳排放;
旧物循环利用:开展二手交易、旧物循环利用,每年可以实现人均0.21吨碳减排;
用节能灯替换白炽灯泡:平均每年可实现人均0.1吨碳的减排量。
2016年8月27日,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为支付宝平台的4.5亿用户开通了个人“碳账户”,用于度量用户一些日常活动的碳减排量,并以种植虚拟树的游戏形式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引导其形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主动节能减排的习惯。而蚂蚁金服则将根据用户积累的减排量,在阿拉善种植真树[20]。截至2017年4月底,蚂蚁森林用户已累计减排67万吨,845万棵梭梭树正陆续被种下[21]。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个人碳账户平台,蚂蚁金服的碳账户有望结合支付宝个人消费大数据,开发创新性的,更加公平、客观、准确和透明的个人碳信用核算方法,为个人碳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