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作为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过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多年试点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继续解决的巨大难题。
距离全国碳市场启动的时间越来越近,外媒频繁报道、业界不乏各种猜测,到底这个碳市场会以怎样的新生姿态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谜底或许也将很快揭晓。“现在已经明确了是年底启动,最晚在12月份,目前一些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业内人士透露。
作为今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各界寄予厚望。2015年,国家发改委曾透露,全国碳市场初期拟纳入电力、化工等6个行业中年碳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
国家发改委2016年1月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做了统一的部署,要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列为预备项目;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主持召开发改委改革专题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
碳市场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碳交易试点地区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多数地区只是依据行政规章建设碳交易市场,试点总量总体偏松,导致配额价格较大幅度下跌,市场活跃度不高,交易规模有限,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表示。
“试点碳市场经过三四年的运行,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是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机制还有待明晰,需要解决各地配额不同质不同价、交易所冗余等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室及碳金融实验室负责人崔莹对于当前的碳交易试点也给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根据专家分析,从各试点运行情况来看,全国碳交易试点工作逐渐认识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开展碳交易的法律支撑普遍较弱。二是在碳市场交易方面,大部分市场表现出流动性低、活跃度弱的特征;目前仍没有完全角成基于市场的价格机制;市场的透明度低,控排企业和投资者对碳市场的信心不足。此外,到目前为止,碳市场没有提供一个相对稳定、规模化的金融产品。
碳市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
近日,一则“全国碳市场操作思路生变”的消息引发关注和热议。在一年一度的碳交易试点履约期到来之际,在全国碳市场即将全面启动之时,这一消息像是一道“响雷”,惊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注意力。消息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将不会按此前规划纳入八大行业,而是先进行电力、水泥、电解铝等三个行业交易。同时,试点碳市场并不会因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而立即取消,而是会并行运行一段时间。
不过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全国碳市场的配套支撑系统建设方案尚未确定,操作思路或有变化实属正常,但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实际进度可能会变得“更稳健”。以碳市场试点地区为中心,探索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建设区域性碳市场,不仅是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有益探索,也可能是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我国碳市场主要的运行模式。
业内呼吁,尽快结束多头试点的局面,全国碳市场建设要有清晰、长远的顶层设计,给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同时,全国碳市场跟金融资本市尝绿证和售电等其他相关市场怎么衔接,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进来。此外,在建设全国市场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和全球减排接轨,考虑未来国际碳市场中中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