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碳市场

解析《2017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

2017-10-31  来源:互联网      碳交易市场  履约率  惩罚机制   

《2017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对各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历年碳配额的成交量、成交额、成交价格、履约情况进行了梳理;从试点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配额总量的确定、配额结构、配额分配方式以及配额确定方法等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各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能源消耗特征、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金砖国家碳排放重点行业的碳减排潜力、碳成本和贸易密集度情况,演示了主体责任的确定;在考虑行业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市场竞争力和历史排放量的基础上,测算了湖北省行业的控排系数,作为行业配额调整应用的案例;基于公平、效率和历史原则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的分配问题;最后总结了欧盟碳市场配额分配的经验和各阶段应对“碳泄漏”问题的政策及变化,并根据中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进展,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我国碳交易市场履约呈现五大特点

(1)一次履约率不断提高

\


​(2)履约期间量价齐升现象明显

\

解析《2017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3)推迟完成履约现象普遍 2013年度的履约期,五个开市的试点地区中,上海是唯一一个准时完成所有履约的试点,北京、天津、广东、深圳四个地区推迟半月到一个半月才完成履约。2014年度的履约期,七个试点地区中,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按时履约,湖北、广东、重庆均出现了履约推迟现象,湖北推迟了近两个月才全部完成履约。2015年度的履约期,湖北和重庆再度推迟履约。2016年度,除了天津和广东,其他试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推迟履约行为。

(4)均允许使用CCER进行抵消

北京早在2014年9月率先出台了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在2014年度的履约工作中,有10家单位使用了林业碳汇项目碳减排量,抵消量为6.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有9家单位使用了CCER,抵消量为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抵消机制在今年的履约工作中得到充分实践。

上海使用CCER履约的抵消规则限制条件较少,规则出台较早,因此吸引了不少CCER进入上海市场,2015年在目前全国已签发的四批次共计74个项目中,符合上海抵消条件的减排量约为140万吨,其中约36%的CCER由上海的试点企业购买,并用于履约清缴。

湖北2015年4月出台CCER抵减条件,可使用远期CCER履约。截至2015年7月8日,湖北控排企业共使用了近10万吨CCER履约。

(5)对未履约企业均设有惩罚机制

对于不能按时履约或者未能履约的企业,各试点都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包括罚款、扣除配额、计入失信记录、取消优惠政策等,如深圳未履约企业将受到失信惩罚和取消财政资助处罚,责令限期仍未补缴的,发改委将从其注册登记簿账户中强制扣除与其超额排放量相等的配额,不足部分从其下一年度配额中直接扣除,并对其处以超额排放量乘以当年1月至6月碳市场配额平均价格三倍的罚款。而广东省对于未完成履约的控排企业,将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记入征信系统,同时会在下一年度配额中扣除未足额清缴部分2倍配额,并处5万元罚款。对于履约情况良好的企业,将在财政资金、低碳基金、项目审批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天津的处罚制度相对于北京、深圳、广东3个试点来说相当保守,力度不足,天津的惩罚力较弱,未与征信系统连接,企业违约不影响其信用度,也没有资金处罚。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对比,报告对比分析1995年、2002年和2009年各行业碳排放占比排序后发现,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的排位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比如,2009年中国各行业碳排放总额为62.136亿吨,占比超过1%的有12个行业,合计占比为92.9%。其中,碳排放数量最大的行业和前两年相同,都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的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的供应业碳排放数量是33.262亿吨,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的份额达到53.5%,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的占比分别为11.5%和10.1%。而碳排放数量最小的行业也与前两年相同,是汽车和摩托车销售及维修、燃料零售行业,碳排放数量是16.639万吨,占总体碳排放的0.003%。

\

解析《2017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正在试点碳市场的基础上,筹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世界上实施碳约束的国家仍然属于少数,如果碳交易给行业施加了过重的成本约束,就使得这些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维持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下降,严重的会导致产业转移和碳泄漏。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差距无论是从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中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从区域发展差距来看,水泥、钢铁和化工等高碳行业仍然是部分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从经济转型来看,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中短期的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尚未脱钩的情况下,因此必须为高碳支柱产业的低碳化转型留出空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