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碳市场

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波恩开幕!如何应对气候危机,个人碳交易指出新方向!

2017-11-10  来源:凤凰网      联合国气候大会  个人碳交易  其后危机   

2017年11月6日

全球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3)

在德国波恩正式开幕

\

2017年11月2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办大楼前的巨型地球装置。(图片来源:东方IC)

这是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首次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

美国的退出

给国际性的气候谈判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随之而来的是

中国走向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中央

大会前,英国媒体就已称:

中国将成为波恩气候大会的主角!

\

2017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国际社会精心打造的

“应对气候变化”这艘巨轮,

在暗流汹涌的地缘政治波涛上,

摇曳不定,随时有倾覆之危。

何去?何从?

经济学博士焦跃老师

重新诠释了——“个人碳交易”

他预言:个人碳交易

正矗立在历史转折期与机遇期的交汇处,

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即将开启全新时代!

以下是他的文章及全新观点

NO.1

正视“个人碳交易”的定位

要了解这个陌生而洋气的新名词,首先,你得了解什么叫“碳交易”。

“碳交易”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这一机制将气候变化科学性问题、减少碳排放技术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性问题紧密结合,旨在借助市场力量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的综合谜题。

\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一个名为“地球危机”的大圆球悬挂在离地面6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之上。该艺术作品旨在唤醒世人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生物灭绝等问题。(图片来源:ChinaDaily)

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确立了三种减排机制:1、排放权交易(ET),2、联合履约(JI),3、清洁发展机制(CDM)。除《京都议定书》之外,还有自愿减排机制(VER),主要是一些企业和个人为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开展碳减排及碳交易的机制。

现有碳交易体系是以总量控制为原则,在碳减排政策和机制设计方面也以调控生产领域为主,个人消费领域碳减排更多的采用的是软激励和软约束。

但是,研究证实:

我国个人家庭生活的

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占社会总排放量42%~49%

有学者提出:

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

如不改变个人生活方式,

必将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个人碳交易”正是将节能减排的重任从生产领域向个人消费领域拓展,主张在碳减排工作上广泛开展“人民战争”,积极鼓励全民参与!

然而,个人碳交易虽有巨大潜力可挖,却并无前例可循。对照现有碳交易的框架,个人碳交易不是排放权交易(ET),不是联合履约(JI),不是清洁发展机制(CDM),不完全是自愿减排机制(VER)。

个人碳交易,

广义上属于自愿减排机制范畴,

但又差别于自愿减排机制的现有模式。

个人碳交易机制想要落地发展,

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突破现有框架约束,

设计出个人碳交易的创新机制?

何种框架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

北京市“我自愿每周少开一天车”平台也是借鉴此思路的有益实践。平台对私家车停驶的碳减排量进行核算,基于方法学的科学支撑,用户的减碳量在获得积分奖励的同时,也可以由交易代表以市场价格购买,而后销售至北京市碳市场,开创了个人碳交易实践的先例。

\

2017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倡导“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活动,是全国第一个真正交易的个人碳交易案例:燃油车车主每停开车24小时,便至少可获得碳排放收益0.5元,奖励以微信红包方式兑现,并有电子优惠券等奖励。100天里,响应倡导的车主达到6312人,碳减排量超过1800吨。(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个人碳信用机制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调用单个排放量小但数量巨大的小排放源参与全社会碳减排。不同于碳配额基于个人总量控制和个人交易的框架体系,个人碳信用机制将个人碳减排量集合汇总后,进入生产组织单位交易体系,此规则打通了个人和现有碳交易市场的通道。

NO.2

“个人碳排放”的轨迹和特征

众所周知,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形成温室效应。

\

 

温室效应原理示意图

温室效应不是“坏”的,

温室效应异常增强才具有破坏力。

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主要分为两种:

一个是自然源,

一个是人为源。

地球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自然源,

但是人为源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也就意味着:

虽然人为排放相比于自然排放不多,

但是影响却很大。

\

BBC最新纪录片《蓝色星球2》剧照:象海豹母子在北极的浮冰上,这些极地生物正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威胁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两类——

一是以政府、企业等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组织机构排放;二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计算其生活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个人排放。

从历史数据上分析,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极其明显,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高度拟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排放量的绝对数额与其经济总量大小直接相关。同时,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化也有极大相关性。

数据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0.1176%、1.1792%;综合产业结构变动1%,碳排放就增加0.8076%;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碳排放总量降低1.27%。

“个人排放”

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轨迹和特征总体符合上述规律,

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化。

那么,个人排放的轨迹与特征

如何准确科学的描述?

与组织机构排放的本质区别何在?

碳排放权与碳交易权能否有效分割?

籍此提出一个设想,如果将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重新分类——

一是以个人为单位按照角色分工进行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个人生产排放;一是以个人为单位生活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个人生活排放。

这就充分体现出: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企业仅仅是生产活动的载体,所以个人既是排放的主体也理应是交易主体,既是利益主体也理应是责任主体。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境保护署推出的“碳足印计算器”APP

根据人在生产活动中的角色分工而进行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及碳交易权的有效配置,按照这个逻辑,现有碳交易机制如何优化,实现企业排放权与个人交易权的分权并立?在新经济-价值模式下,个人碳交易如何体现多元价值?企业配额交易市场如何向个人自愿交易市场让渡?

NO.2

“个人碳交易”市场发展,

正充满着巨大机遇!

让我们先来看几组权威数据——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报告(2017年)显示——2015年全球碳排放总量322.94亿吨,人口总数73.34亿,人均碳排放4.4吨/年;中国碳排放总量90.85亿吨,人口总数13.79亿,人均碳排放为6.6吨/年。

而根据科学家的评估——如果地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那么到2050年人均的碳排放要在2.1吨/年以内。

为达成目标——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要在2015年基础上人均下降2.3吨,下降率达到52.3%;到2050年,中国个人碳排放量要在2015年基础上人均下降4.5吨,下降率达到68.2%。

从碳排放总量看,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17年)的人口数预测数据——2050世界人口总数97.72亿,中国人口总数13.64亿,那么,2050年全球减少碳排放总量需达117.73亿吨,年均减少碳排放量3.36亿吨;2050年中国减少碳排放总量需达62.21亿吨,年均减少碳排放量1.78亿吨。

由此,将催生一个

年交易量高达30亿~50亿美元的

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

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将超过3.5万亿美元!

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

未来5年内,

碳交易金额高达每年30~50亿人民币,

有望成为全球碳交易第一大市场!

PS:上面测算是以碳减排量(不是碳排放量)为交易量,如果考虑碳金融的衍生品和二级市场的其他因素,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成倍放大。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个人碳交易,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交换价值和共享价值的关系。

斗转星移,时代更迭,人类社会向纵深发展,既然出现了温室效应异常的自然失调,也必然会出现价值替代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市场经济中的交换法则与社会生活就越发不相关了,这预示着市场经济交换价值向协同共享中的共享价值转移这一大变革。市场上的“交换价值”正逐渐被协同共享下的“共享价值”替代,金融资本和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逐渐过渡为社会资本和协同共享中商品和服务的共享,这种过渡正在重构市场经济活动以及新新人类的价值观,这种过渡也将撼动现有碳交易体制的基座,同时深刻影响着个人碳交易的发展。

一个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我们不断反复、正确地认识个人碳交易和创新个人碳交易机制的前行之路。星火燎原不仅仅预示了个人碳交易的目标、路径,也清晰告诉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迅猛之速度。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个人碳交易的发轫

有如在辽阔而又寂静的草原上,

播下星星点点的几簇火种。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

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

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

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机遇就在眼前,我们大有可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