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碳市场

起风了 碳市场每年将有上亿资本风口?

2017-11-23  来源:互联网      碳市场  政策措施  高速发展   

\

这两三年,从股市到大宗商品再到房地产,从比特币到山寨币再到各种ICO。短短几年光景,资本好像把能炒的东西都炒了一遍。

这其中,有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实打实的稀缺资产价值翻番,当然,也免不了出现各种坑蒙拐骗、旁氏投机泡沫的崩盘。

有人乘风而起,身家扶摇直上,有人高位接盘资产腰斩,甚至不乏破产跳楼的醒世传闻。

很多人都在疯狂寻逐,资本的下一个风口在哪儿?

正当全民都在各个资产市场疯狂搏杀的时候,有一个市场却在静悄悄的成长,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开始慢慢长大——碳排放权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的“排放权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令环境资源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当时,戴尔斯给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应用的方案。随后,在解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减排问题中,也应用了排放权交易手段。

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也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措施。

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因全球变暖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了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其中之一。

2005年,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基于碳交易的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掉期产品及期权产品不断涌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据世界银行2009年公布的报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场规模扩张至1263亿美元。作为一个金融市场,碳市场正在吸引更多投资目光。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同样的,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而形成。

随着全球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扩大及日趋成熟,投资者、市场服务机构以及其他有志于投身于各种排放权交易产业的机构和个人抓住“排放机遇”。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已经陆续建立起多个碳交易体系,而且还有一些正处于处于设计建设之中,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多的此类体系。

已建成的碳交易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跨国性质的体系,如欧盟碳交易体系;

全国范围内的体系,如新西兰、瑞士、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等国建立的碳交易体系;

地区性体系,包括美国区域性温室气体倡议、日本东京都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美国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等。

这些碳交易体系虽有相互连接的尝试,但迄今而言仍相对独立,在制度设计上各具特色,这为碳交易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中,欧盟碳交易体系自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EU-ETS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碳交易体系。同时,EU-ETS在发展中也不断壮大,覆盖国家从初期的25个欧盟成员国扩大到31个国家。中国也正在尝试建立全国碳交易体系。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而中国将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大市场。

2015年12月在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树立了长远的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付出努力”。

我国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并承诺203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我国正积极探索基于市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机制,即碳排放权交易。

早在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并于2016年1月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预计2017年10月份后正式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此外,全国碳交易立法有望年内完成。

十三五”期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覆盖电力、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造纸、石化和航空八大行业,共计7000~8000家重点企业,排放总量近45亿吨。2017年将首批启动八大行业中的电力、建材、有色和航空行业碳交易。这四大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较大,且数据基础相对较好,其他行业将在未来年度陆续纳入进来。

马云曾经说过,所有新生事物和机遇的到来,必将经历四个阶段:那就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以及最后的“来不及”。

碳市场未来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载体在很多人的主观人认知上是“不可能”事件,所以对应的就是大家极小概率的认知。

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多数人不会认真去研究新事物,全国认真研究碳市场的人,不会过万。所以大众投资者无法被说服,至于那些闲茶饭后调侃“碳汇”’的,也很正常,这就是马云说的“看不起”。

因为大众对新事物往往会处于否定心态,没人相信碳市场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重要的支柱。所以,你唱多看好碳市场和低碳经济,人家说你是傻子。

那未来这个市场会怎样呢?

随着时间推移,大众逐渐会从各个渠道了解到越来越多碳排放权市场的信息,对于碳交易的认知就会不断增加,于是从过去彻底否定就会过渡到怀疑阶段。这就是马云说的“看不懂”。在未来这个阶段,碳排放权市场不断在积攒势能,随时可能瞬间爆发。

等市场爆发过后,足够多的信息和强势的行情终于说服大众,当整个社会全盘接受碳排放权市场后,由于过去一直是否定状态,一旦逆转,心理上马上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彻底崇拜。越是早期抵触强烈的,后期越是狂热崇拜。

换句话说,等到社会上关于碳排放权市场投资资讯满城风雨的时候,碳市场的估值也就达到高位,基本也就接近高潮的尾声了。这就是马云所谓“来不及”阶段。

所有的资本浪潮,所有大趋势无不如此。

还记得几年前给身边的人讲比特币和区块链,讲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未来的世界,从这些人眼中的透漏出的茫然与不屑,这就跟马云二十年前跟别人讲企业黄页一样,被当吹牛逼的骗子了。

然而这一年,无数机构和投资者蜂拥至比特币和各种骗局横生的ICO,各路产业资本接连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未来会有很多人命运的改变,势必来自碳市场的资本浪潮,可能会早些,可能会晚些,但是没关系,这股台风势必要吹往神州的每一个角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