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打扮:时髦的世界品牌衣着,配上一只上海牌的老式手表,时空交错的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作为“老三件”之一的上海牌手表,是许多人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记忆,也是民族品牌之林里重要的成员。老国货在走进21世纪后在市场上重新抢手,透视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上海牌作为老字号的品牌含金量该如何去挖掘?那半个多世纪既辉煌又迷惘的岁月又是如何一路走来呢?
世界手表工业在一战后逐步形成,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仍只能生产机械钟。刚成立的中央办公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香港买来手表,每人一块,给周恩来总理的那块是瑞士产的劳莱司自动表。总理欣赏一番那块表,发出一声感慨:“什么时候能让我戴上自己生产的手表呢?”
1954年,当时的国家经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大的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第二年,上海市组织29家钟厂和钟表店的58名能工巧匠,正式开始试制手表。1955年9月26日,国庆前夕,第一批18只“东方红”和“和平”牌手表诞生,它们是第一代国产细马表。
马是手表的心脏零件,粗马是用钢丝做成的,粗马表相当于把过去的钟表缩小了来制作。此前,上海已经能制造粗马手表了;而细马是用人造宝石制成的,更耐久,是真正意义上的腕表。1958年,上海手表厂建成,工人们参考瑞士赛尔卡AS1194机芯,研制出A581型机芯——意寓“1958年第一种机芯”。3月,A581型机械手表开始批量生产,并注册为“上海牌”商标。当年上海手表厂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3万余只,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就此终结。
那年7月1日,上海牌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首次试销,60元一块,数百市民将手表抢购一空。周恩来总理的期盼变为了现实,当他得知上海手表厂研制的新产品问世后,非常兴奋,很快就给自己买了一块。从此这块手表就一直伴随在周总理身边。
在那个手表凭票购买的年代,市场供应极其有限,上海牌手表成为身份的象征。据说,当时流行一句俗语:如果没有上海牌手表,就没有姑娘会嫁给你。可以说,在六七十年代机械表的定位就是奢侈品,上海牌也是如此。在当时,一块上海表的售价大概相当于普通职工3个月的薪水。
那个年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佩戴上海牌手表;那个年代,中国人以戴上海牌手表为荣。从那时候起,上海牌手表先后获得国家、轻工业部以及上海市多项荣誉,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名表”,还经常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1970年,上海手表厂共生产了228万只上海牌手表,并且在技术创新上显现出自己的实力。
国货的振兴,让我国手表消费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历史。70年代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称,手表行业“利润丰厚,而且市场需求很旺,全国可以多搞几个厂嘛!”。于是,上海手表厂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源源不断地支援各地,为外省城市的新建手表厂筹建它们的品牌。而它自身,也在不断搬迁和扩建中,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
80年代,手表凭票供应被取消,国家包销的时代一去不返。市场放开后,手表厂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快,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所有手表厂均出现库存,而且越积越多。祸不单行的是,此时外国机械手表和电子表潮水般蜂涌入市场。
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福建和广东——那里分布着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表企业,其年产量动辄数百万,短短几年间,电子表横扫全国,占据了70%的手表市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后,国门打开,国外众多品牌进来,还有汹涌的水货。时代变了,上海手表厂的阵脚乱了,迅速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这家老企业,像个泥足巨人过大河,它显然不行了。
日本精工为代表的石英电子表冲击着全世界的机械表市场,就连世界钟表大国的瑞士也未能幸免。在传统制表业危在旦夕之时,瑞士政府出面干预,重组了斯沃琪(Swatch)集团,并给予扶持。斯沃琪至今仍是全球最著名的手表生产商,而瑞士政府此举依然值得借鉴与深思。而中国的上海牌却没有这么幸运,市场是残酷的。
1987年,上海手表厂匆忙上马电子表,此时国内手表市场已然饱和,形势急转直下,手表贱卖到十几块一只也无人问津。在濒临破产的日子里,全体员工每人每月只拿300元生活费。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短缺时代渐行渐远,消费者选择范围迅速扩大,上海牌手表淡出人们的生活。
回想过去,全盛时期的上海手表厂有近6000名员工,上班像涨潮,下班像退潮,员工从十六铺一直到杨树浦都有。而此刻,往日的辉煌已成云烟,复兴上海牌则成为了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2000年,上海手表厂经过股份改制,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老厂的技术人员和品牌全部保留下来。重组后的上海表业公司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是: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这个经营策略使公司当年即扭亏为盈。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选择,但是在当时来说,上海牌的确不具备发行成品表的条件,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恢复,包括市场,包括整个销售领域的渠道要重新拓展。
时至今日,手表的计时功能早已退居其次,手表工业的重点转移到设计与材质之上;手表更多是作为一种装饰,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品而存在,而非计时器。这一切意味着,品牌才是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品牌,那它的发展永远落在人家后面,你只是一个工厂而已,而不是一个企业。那么,濒临破产又重组起来的上海表业公司,如何实现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的老国货的复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