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企业加快研发步伐
医疗机器人产业尚处婴儿期 我国弯道超车正当时
国内医疗机器人企业数量不少。一些医疗机器人的代表企业如哈尔滨博实、重庆金山、妙手机器人等公司的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研发阶段或临床试验阶段。
博实股份是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产业化基地、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化平台。据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研发人员介绍,国产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研究人员针对微创外科手术的多种术式,在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设计、主从控制算法、三维(3D)腹腔镜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上都进行了重要突破,并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但我国总体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临床上还不足以撼动进口设备的地位。
由省市校共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于2015年初,集中了哈工大在智能装备领域的高端技术。
该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白相林说:“中国发展医疗机器人行业优势在于人才、技术、相关学科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但在产品转化与市场开发方面整体落后于国际水平。”
2014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顺利完成了3例国产机器人手术,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手术机器人系统首次运用于临床。使用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
应抓住机遇提早规划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孙立宁教授认为,在药品和传统器械产业,国内外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很难赶上欧美上百年的历史积累及沉淀。但在医疗机器人这一新兴行业,目前中、美、欧都处于“婴儿期”,中国政府应提早规划,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中国健康产业弯道超车,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达成。
业内人士认为,在康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中国可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相比手术机器人,国内外康复机器人市场刚刚起步,更是处在‘婴幼儿’时期,是一个朝阳产业,国外还没有明显领先优势,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实现超越的领域。”白相林认为,从整个行业来讲,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白相林认为,医用机器人是我国医疗工具和手段的前沿发展方向,驱动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对各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高端技术需求,老龄化对老、残辅助和护理的社会压力以及高素质医护人员缺失导致的供需矛盾。
就康复机器人的需求来看,我国残疾人群体和老龄群体庞大,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1.7人/10万人,而发达国家该数据达到30-70人/10万人,我国康复专业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
“在康复机器人领域,预计未来3年左右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白相林说。
须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
业内专家认为,应抓住时机,集中优势科研资源攻关,细化现有机器人产业研究方向。
白相林说,在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当中,机器人行业是一个重点发展的行业。但是,由于整个医疗机器人的行业门槛较高,有极高技术要求,同时,在我国现有医疗注册认证的体系下,周期漫长,资金投入巨大,对于企业而言,风险较高。要攻关医疗机器人,需要规划研究单位集中研发某一类医疗机器人。
哪些核心领域需要进行科研攻关?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Hannes Bleuler教授和国内机器人企业一些研发人员认为,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仍是制约机器人关键技术跃升的桎梏。此外,难度大、市场潜力也大的单孔手术机器人是下一代手术机器人开发及临床应用方向。
与此同时,医疗机器人的标准也有待建立,以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
工业机器人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医疗机器人行业标准还是空白。业内建议未来两三年内,由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指导标准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牵头,辅以高校、研发机构,形成一些通用标准,比如机器人要满足哪些功能、安全条件,不能“把神经恢复了,却把关节弄坏了”。医疗机器人应用安全、伦理安全也不容忽视。
广东省网络医院院长周其如建议,发展医疗机器人应避免“一哄而上”,使得“低端产能”重复、过剩。政府要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的企业。
此外,还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避免“上得去,下不来”的尴尬。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本体是自动化技术集大成者,在机器人产业链上议价能力最强,且可以有效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系统集成商。我国一方面要释放活力,打通“研发机构—企业—市场”链条、攻关核心技术,又要鼓励、培育基于机器人产品的配套服务开发,以此引导、倒逼现有机器人企业分类别发展。
业界建议仿效欧美、日本等国做法,对使用本土机器人厂家产品的单位、机构、个人给予“反补贴”,避免因只聚焦高端技术、忽视市场应用而“高处不胜寒”,造成产品同质化、市场萎缩化、产业断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