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一直被视为医疗器械产业的“航天工程”及“金字塔上的皇冠”。近年来,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其“成长壁垒”也愈发受到业界关注。
医疗机器人凭借高门槛、高起点、高价值,一直被视为医疗器械产业的“航天工程”及“金字塔上的皇冠”。近几年,随着医疗机器人的话题热度越来越高,其在产业化与商业化中的应用探索也不断加温,逐步在临床诊断、外科手术、家居护理和预后康复等领域大展身手,暴刷“存在感”。
据 BCG 波士顿咨询数据,截止2016年1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到 74.7 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4%;未来将形成万亿的产业链。另外,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手术机器占全球医疗机器人份额的60%以上,占比最重。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医疗机器人发展趋势逐渐显现。从国际着眼,医疗机器人产业正在兴起。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同样面临诸多机遇,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潜在用户基数大,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行业需求空间大;从支付上看,支付主体以自费为主,保险支付占比在逐步提升;从技术上看,医疗机器人有其技术壁垒,行业整体处在一起“把蛋糕做大”的阶段;从资本方看,医疗机器人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尽管前景向好,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潜在用户基数大,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其“成长壁垒”也愈发受到业界关注。
在5月15日举行的机器人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张建伟在论坛上指出,在医疗机器人领域,中国投资者甚众,但投资碎片化、同质化严重,“许多投资者对这个行业认识不足,都愿意投一些看得到产品、看得见销售的项目,对前期技术型初创项目,尤其是产品还没出来、尚需大量临床试验的项目,投资仍不足。”
的确,目前在医疗机器人市场中,海外企业仍然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高端机器人领域,国外技术垄断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而我国医疗机器人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实现产品的规模化,在医疗机构普及率也较低。
不过,也有些人对我国医疗机器人发展持乐观态度。有专家指出,在药品、传统器械产业上,海内外差距较大;但在医疗机器人这一新兴行业,目前中、美、欧都处于“婴儿期”,中国可以加大对医疗机器人研发的支持力度,实现“弯道超车”。
同时,在“弯道超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医疗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需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还要满足医生的临床需求和使用习惯,提高诊治效果,并考虑是否增加了患者的费用支出。
总体来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科研和产业化工作正加快推进,和国际差距亦逐步缩小。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未来医疗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具备处理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功能,拥有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越发灵巧和便捷,用“聪明才智”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