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科学家开发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因拥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而引发关注。充满个性、形状各异的机器人是许多科幻电影中的重要元素,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的一些专业技能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扫地下棋,甚至写稿。但是,机器人能与人类谈心吗?
能聊天的机器人,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来了。它的名字叫作“伊丽莎”,能够模仿心理治疗师问一些开放而模糊的问题,比如“您感觉如何”“这是什么意思”“请继续说”等。一些人还真误会了,以为自己在与真人对话。
但“伊丽莎”只能完成针对特定领域的对话,远远称不上智能。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有一些聊天机器人问世,如1972年能模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帕里”以及近年来比较有名的对话程序“艾丽斯”等。
美国谷歌、脸书、微软等各大巨头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成为与用户交流的一种工具。微软聊天机器人Tay在一天内“学坏”变成种族主义分子并因此下线,成为2016年的热门新闻。苹果公司的Siri、亚马逊的Alexa等语音助手,也是一种聊天机器人。英国朱尼珀研究公司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2年,聊天机器人每年将为企业节省超过80亿美元的商业成本。
虽然聊天机器人正大量进入日常生活,但它们的不足也很明显,那就是“不通人情”,更专业一点地说,它们在对话质量上更多关注语法性、多样性以及话题相关性等方面,但不太重视对情绪或情感的深入体会。清华大学黄民烈等人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刘兵教授合作的“情绪聊天机器”,在拟人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
具体来说,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这个系统可表达出快乐、伤感、愤怒、厌烦、好感五种情绪。“这项研究试图赋予机器了解人类情绪的能力,同时能在聊天过程中有情感地回复。”刘兵说,“这个能力重要之处在于人类聊天充满了感情色彩。没有情感在内,聊天就会让人厌烦,聊不下去。”
刘兵说,关于机器的传统观点是它们没有情感,不能与人类有情感地交流,但他认为:“我相信机器人与人类有情感地聊天是有可能的,而这项研究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美国布朗大学机器学习专家迈尔克·利特曼称赞这是一项扎实的工作,而进展就在于它能对情绪内容进行分类,并据此改变回答问题的方式。“我不会说它"理解"我们的情绪,它不会区分微妙的差别,也不会对它看的东西有"感觉"或"共鸣"。”利特曼说,“但在改进机器与人的交流方面,它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专家亚历山大·鲁德尼茨基表示,这一工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涉及了机器人交流的内容、情感和社会性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人们交流时都遵循一定的规则,人们也期待着与机器的交流遵循这样的规则,所以“遵循这些规则的机器人将更容易被接受,成为人们的首选”。
鲁德尼茨基说,虽然他不知道情绪聊天机器人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但运用这样的系统可能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使用情绪聊天机器人的公司可能因此受益。不过,情绪机器人伴侣还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模型,特别是它要包括与一个人相处的历史,能根据相关情景回答问题。
专家们普遍认为,要让我们人类感觉到聊天的智慧与快乐,机器人尚需勤加“修炼”。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彼得·斯通教授对记者说,人类情感测定能力将使人机交流受益,这个领域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要可靠地做到这一点,始终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聊天机器人而言”。
不过,美国南加州大学米林德·坦贝教授认为,虽然距离推出能完全理解人类情感的机器似乎还相当遥远,“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快速推进。理解人类情感领域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带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