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物联网的服务能力各有千秋。机器人胜在直观可感,物联网长于无处不在。若二者不可得兼,究竟该选择哪种服务呢?其实这主要看消费者的个人喜好。不过仅就旅游业而言,尽管机器人可以当个贴心的旅伴,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这个旅伴似乎还不能胜任各种各样的环境与地形。相比之下,物联网则更能提供形影不离、随叫随到式的服务。目前,一些旅游景点和旅行公司的确已经开始了运用物联网发展智慧旅游的初步尝试。
物联网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由重终端设备研制到重服务平台开发的过程,具体到旅游物联网,这也同样是一条必经之路。不过,在产业既有的基础之上部署设备并不是一件难事,旅游物联网将很快进入平台开发阶段。避免徒有强大硬件而软件软弱的误区才是旅游物联网布局的重中之重。旅游景点斑斓多姿,无一相同,智慧旅游应用开发也需随机应变。
首先,智慧旅游应用开发应因地制宜。旅游景点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根据场景的不同,相应的服务也当有所差异。自然景点安全事故高发,物联网应用需注重安全防护。例如在山地为游客提供森林火灾、滑坡等潜在威胁的预警,在水域则及时传递洪水、风暴潮等灾害的发生信息。人文景点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然而传统的呈现形式相对单一。物联网搭配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让游客在追溯史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真实感。当人们经过一件文物或一处遗迹,设置在附近的物联网终端可及时感应并推送有声有色的相关AR内容,让游客领略过去与现实的交错重叠。稍显沉闷的旅游场景会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再者,开发智慧旅游应用需因时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甚至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都可以赋予旅游景点不同的外观与内涵。将季节、天气、日夜等等纳入物联网的感知目标,进而向游人推送何处适合纳凉、何处观雨最有情调、何处赏月氛围最佳等信息,便可充分利用优质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行体验。当然,与此同时,运营方还需利用物联网对人流与时段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因一窝蜂式的赶场而将赏景变成看人。
最后,推送智慧旅游应用还当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对同一旅游景点的期许有所差异,物联网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旅客信息最大化地满足每一位游客的需要。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暴露太多个人信息,但物联网通过生物识别、机器视觉等技术采集游客信息就足以推出个性化服务。例如当一名儿童在参观博物馆时,根据外貌感知到游客年龄较小的物联网可以将展品介绍切换到未成年人版本;当老年人进入面积较大的旅游区时,物联网则可以随时向其提供附近的空闲座椅等信息。
总之,当前大环境有利于智慧旅游发展是一回事,把智慧旅游发展好则是另一回事。景点千差万别,游客千人千面,开发智慧旅游应用自然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应实事求是,勤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