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6年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区域集群。
机器人产业白皮书发布 工业机器人形成四大集群
《白皮书》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同比增长率为30%。不过,国产机器人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需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偏向中低端的掣肘。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区
《白皮书》指出,在需求扩张和政策鼓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群。
这四大区域集群分别是北部的环渤海地区、南部的珠三角、东部的长三角和中西部,均呈现出比较迅猛的发展势头。其中,环渤海科研机构扎堆,研发能力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大。
《白皮书》将前述的四大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原因归结为产业基础。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哈尔滨、沈阳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机构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养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这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条件。珠三角地区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产线升级需求使得机器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而以武汉、长沙、重庆为代表中西部集聚区,则依托外部的科技资源,衍生出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不过,前述四大产业集聚区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存在互动关系。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优质的机器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多数有工业机械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而市场需求旺盛的则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随着近年来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沈阳新松、大连机床等企业通过技术合作、设立子公司等方式纷纷南下,在上海、珠海等地落地的沈阳新松就是一大案例。
对此,广东机器人协会秘书长张旭表示,研究团队靠近市场,有助于以市场需求导向进行研发,从而将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相结合。
自主创新难题怎么解?
国产机器人的研发要更进一步,就不得不正视自主创新问题。
《白皮书》罗列了目前国产机器人的五大难题,分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品牌认可度不高和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五大难题之中,自主创新能力是“难中之难”,因为品牌认可度和产品质量都可以追溯到企业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之难,在前述的四大产业集聚区布局中已显现。四大区域中,只有环渤海地区研发能力较强,其它区域还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反哺”,中西部产业集聚区的缺点在于科技资源不足。
在《白皮书》机器人技术水平14个小项评估中,中国仅有2个小项被评估为“先进”,其余皆是“落后”。而日本、美国、欧洲的评估结果大部分都是“先进”和“非常先进”。
据了解,目前许多国产机器人的通行做法是,国外购买本体、引进技术,进行系统编程之后再卖向市场,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使得这些企业迎来迅猛扩张。但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从长远看,这种“玩法”终有玩不转的时候。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伯基担忧,国产机器人企业可能走上数控机床行业先爆发后低迷的老路。数控机床行业出现过本土企业低价对抗国外企业,势头一度迅猛。近年来,机床行业的规模总体变化不大,但本土企业的市场开始遭到国外企业的“反攻”,原因在于国产的虽然便宜但容易坏。
张旭指出,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危机在于,等到市场接近饱和时,海外企业有大幅度的降价空间,本土企业已降无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