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试验井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成功落地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项目,验证了2745米深的地热井热泵系统为枢纽供暖的技术可行性,规模化应用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万吨。
据住建部出台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显示,该规范将于2022年4月1日起实施,届时建筑将强制进行碳排放计算。
中国两会,世界瞩目。随着3月11日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会的结束,2022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与往届两会一样,政府工作报告字字珠玑,涉及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报告的定调代表政府工作重心和方向。其中,10余次提到能源电力领域,千余字涉及能源相关内容。
3月2日,从成都青白江区获悉,当天“成都市青白江区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之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仪式”在青白江区举行,多个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协议总金额达174亿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022年1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全年碳排放配额成交量累计1.79亿吨。但同时,两起与碳市场相关的案件浮出水面。
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强“双碳”标准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及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碳排放社会治理体系,也是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阳春三月,兰江之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3月10日上午,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全国首个煤电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浙能兰溪CO2捕集与矿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在浙能兰溪发电公司建设现场隆重举行。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
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
2021年末,总投资200亿元的全球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在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部分投产发电;总投资66.8亿元的全国首座由矿山改建的抽水蓄能电站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在滦平县正式启动;获得国家1100万千瓦新能源工程装机建设指标批复,全部建成后,承德市新能源装机总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
《规划》从自治区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区能源发展基础和形势,明确了“十四五”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一个目标”、推进“三个转型”、打造“四大产业”、实施“十大工程”。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深刻阐述了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对推进“双碳”工作提出了谆谆叮嘱,殷殷重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中国节能新闻,节能,能源高效利用,节能新闻,节约能源,节约用电,用能效率,能效管理,节能设备,节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