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兰江之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3月10日上午,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全国首个煤电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浙能兰溪CO2捕集与矿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在浙能兰溪发电公司建设现场隆重举行。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
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
2021年末,总投资200亿元的全球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在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部分投产发电;总投资66.8亿元的全国首座由矿山改建的抽水蓄能电站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在滦平县正式启动;获得国家1100万千瓦新能源工程装机建设指标批复,全部建成后,承德市新能源装机总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
《规划》从自治区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区能源发展基础和形势,明确了“十四五”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一个目标”、推进“三个转型”、打造“四大产业”、实施“十大工程”。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深刻阐述了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对推进“双碳”工作提出了谆谆叮嘱,殷殷重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风、光发电的间歇性使其平稳上网困难,目前主要是靠火电深度调峰,抽水蓄能、化学电池储能等各类储能方式也在发展中。但受制于现实条件、技术等局限,这些方式又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大规模储能难题。对此,李灿提出利用“液态阳光甲醇”规模转化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中科院院士、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成会明合作,开发出一种安全、绿色、低成本的“氯化锂包水”高浓水系电解液,并以此构建出宽温区1.6V高电压水系MXene微型超级电容器。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作为当前技术最成熟、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最显著、经济性最优且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电源,抽水蓄能承担着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和改善系统各环节性能等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中国建筑将从全局高度、长远角度做好“双碳”工作,把集团全产业链资源优势转化为行业“双碳”工作领先优势,积极构建覆盖建造全过程的中建“双碳”模式,建立具有显著优势的产品与技术体系,为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全面、完整、科学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努力在国家“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中发挥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详细介绍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的18项重点任务。
中国节能新闻,节能,能源高效利用,节能新闻,节约能源,节约用电,用能效率,能效管理,节能设备,节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