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 CHINA 2022作为生物发酵行业发展风向标,展会将围绕,食品、乳制品、功能食品与饮料、医药(疫苗、抗生素、蛋白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药、化药、中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酵饲料、传统发酵、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等)、日化品、生物资源提取、生物能源等生产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加工、检测设备及相关辅助设备等产业化中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为主要展示内容。
8月10日,中国能建国际集团与中能建建筑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与科特迪瓦必欧雅能源公司签署科特迪瓦必欧雅46兆瓦生物质电站现汇项目EPC商务合同,预计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非地区最大的生物质电站。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以来,广西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发电能力持续提升。今年1—6月,广西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238.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量达37.3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5%、8.9%。进入“十四五”,作为新能源“生力军”的生物质能源将迎来发展新阶段。
IBS2022第十届生物质能源与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高峰论坛将于2022年9月27日-28日移师杭州举办!
近日,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提升。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福建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较2020年分别完成6.86万吨、0.51万吨、1.1万吨、1.52万吨。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步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公开发布,即日起,推出系列专家访谈报道,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为推进《规划》切实落地提出宝贵建议。
近日,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贵阳比例坝生活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厂顺利并网发电。
经过破碎加工的核桃壳,与燃煤一同送进锅炉——国家能源集团河北龙山电厂1号机组吃下了“新食材”。近日,该公司首次实现了燃煤生物质耦合掺烧发电,期间机组各项参数正常。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推动生物能源产业发展。要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
4月29日电 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2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二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一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以及煤层气开发情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局良好。全国光伏发电量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2%;利用小时数262小时,同比减少3小时。
近期,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加速,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再创新高。
生物质能是与风、光、水齐名的人类认知最早、利用时间最久远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目前唯一的可再生碳源,被誉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由于兼具低碳、可再生,以及与化石能源十分相似的元素组成与理化特性,生物质能被公认为是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品和节能减碳利器。双碳目标提出后,社会各界对生物质能产业寄予厚望。但也有专家提醒,生物质能产业30多年发展展示的“劣绩单”,表明该产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若不能彻底解决,很难获得更好发展,对节能减碳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也将十分有限。
4月19日,经过破碎后的核桃壳伴随着燃煤,共同进入龙山电厂1号机组的锅炉内作为燃料燃烧发电,期间机组各项参数正常,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首次实现了燃煤生物质耦合掺烧发电。
上一页 1 4 5 6 7 8 ...
34 下一页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在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大的地区,成为消化利用秸秆的有效技术。在引进国外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我国已基本具备制造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的能力,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些垃圾填埋气发电示范项目。我国生物质发电原料多种多样,原料特性差别明显,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还包括林业剩余物和潜在的灌木林。因此,发展生物质发电技术应根据各地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鼓励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在规模上,应根据原料供应的可能性,以中小规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