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证券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做出判断和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约3342万吨,至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提高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至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约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20%。”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住赣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黄跃金提交了《关于加强氢能产业规划的提案》。“同济大学氢动力汽车研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很快可投入生产使用。”黄跃金说,我国的氢能源在汽车动力、工业动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也启动了氢能技术重点专项。
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将目光投向新能源发展,他建议综合运用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构建一个综合立体的新能源体系。
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的技术优势在于快速响应与高灵敏度。声表面波技术本身对表面负载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特点。将之与特异选择性的氢敏材料相结合,利用传感过程中的气体吸附效应对声表面波传播的作用,即可实现对氢气的快速高灵敏检测。
目前,全球制氢结构以天然气为主,灰氢和蓝氢为主要的制氢方式,应用占比在95%以上,灰氢技术为通过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蓝氢技术为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氧为代表的工业副产物提纯制氢,目前以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应用范围较小,比重在5%以下。
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2年能源工作的七大重点任务,“储能”的概念多次出现,如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核电、可再生能源、油气、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探索氢能、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发展新模式。
溢流现象在多相催化反应中普遍存在,一直备受关注。催化过程中,不仅催化活性中心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溢流现象表明,活性物种的迁移传输也不容忽视,它加大了催化的复杂性。深入认识溢流效应,有助于阐明催化机理,是实现高效催化剂理性设计的前提条件。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印发《2022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针对氢能项目提供大力支持。2002 可再生能源及氢能技术装备 、2012 氢能技术等被列入重点领域攻关专题。风光氢储耦合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等项目列入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其中重大科技示范项目最高每个项目省资助经费不超过3000万元,项目完成,验收通过后,符合条件的予以滚动支持。通知指出:重点领域攻关专题。本专题重点支...
水分子直接参与众多重要的电催化反应,但对处于固液两相界面的水分子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电化学领域的难点。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剑锋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锋教授团队合作,利用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技术揭示了界面水分子结构,解开了界面水分子结构如何调控电催化反应这一科研难题,为提升电催化反应速率、进一步指导绿色制氢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这一研究成果于12月2日刊登于《自然》杂志。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公布一项培育行业冠军和创新的五年投资计划时表示,法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绿色氢能领导者,并建造新的小型反应堆。马克龙认为必须同时打好创新和工业化之战,并公布了投资300亿欧元(350亿美元)的国家“再工业化”计划。
本报讯近日,由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中国中信集团联合发起的高温气冷堆碳中和制氢产业技术联盟在清华大学成立。该联盟旨在推动高温气冷堆制氢技术和产业发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打造世界一流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协同攻关联合体,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实现。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由该院101所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氦膨胀制冷循环的氢液化系统,近日调试成功,产出液氢、仲氢含量97.4%。
中日韩三国院士、专家学者、高等院校、全国氢标委、氢能源专家、制氢技术专家、氢能汽车、氢燃料专家、氢气储运专家、氢能产品市场专家、氢能研发学科代表、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制氢公司、氢能储运公司、技术服务机构、氢能产品制造商、原料设备供应商、氢能产品经贸合作机构、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燃料电池企业、新能源汽车厂商等代表。
2020年国家提出了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并在今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各个省市都在加紧制定计划,科学制定碳达峰方案,持续推动方案落地实施。
氢能源技术频道提供氢能源技术与应用资讯,关注氢能电池、氢能源汽车等氢能源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发布氢能源技术应用实例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