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政策的实行使得传统化石能源备受冲击,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则又迎来了一波发展机遇。近日,一些媒体称,山东发现新能源“巨大宝藏”,储量大约相当于180亿吨煤炭,可供中国使用3800年。
2月14日,青海海东供电公司组织员工来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烁华铁合金有限公司,上门讲解市场化电价交易政策,对该公司余热发电机组进行检查,为客户节能减排建言献策。为掌握客户用电需求,近日,海东供电公司走访大客户,组织人员上门开展用电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出节电建议,提高电能利用率。目前,海东地区已有3家水泥厂、12家铁合金客户相继安装了余热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近10.5万千伏安,余热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一年可帮助企业节约成本近1.5亿元。
据报道,不需要阳光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想法可能听起来很疯狂,但它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作为为人们带来更多清洁能源的革命的基石,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成为最好的选择之一。然而,这些能源导体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需要阳光的直接照射来创造能量。但是,如果科学家能够消除这一缺陷呢?这就是AuREUS背后的想法,一种不依赖阳光直射来产生能量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
21台分布式调相机全部投产后,可直接提升青海海南州地区新能源外送能力350万千瓦,预计年均增发新能源电量70.2亿千瓦时,若全部输送至华中地区,年均可替代当地火电原煤31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4.2万吨,经济效益良好,节能减排收益显著。截至2月15日,位于青海省共和县新能源基地内的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调相机群累计增发新能源电量7.85亿千瓦时,并且全部输送至华中地区,相当于替代当地火电原煤35.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21万吨。1月23日,青海海南新...
冬奥场馆历史上首次实现100%绿电供应,全球首次大批量使用氢燃料电池客车服务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不仅场内比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场外也进行着历史性的“追风逐日”竞赛。这场竞赛让人们看到中国能源转型在加速,并将对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带来深远影响。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绿电供应,我国在多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双碳”目标下,一届全力以赴的“绿色奥运”,有望加速推进中国能源转型,并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决心。
川投集团表示,中国电建成勘院近年来强力深化改革、着力推动创新、厚植发展优势,与川投集团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契合的功能定位与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双方坚定不移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决策部署,共同打造全方位、全范围、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实现国资国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更多的央地智慧和央地力量。
纳米金刚石可能很小,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气候变化。氢气是一种清洁燃烧的燃料,在燃烧后只留下水。许多国家将氢气视为实现零碳未来的途径,但转向氢气经济需要其生产比现在更实惠。
江西省近日出台《江西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析目前气候变化的事实,总结“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对“十四五”时期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Husk Power Systems是一家清洁能源公司,自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为农村电气化提供燃料的前沿,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尼日利亚推出500个太阳能小型电网。
早在申办之初,实现绿色办奥就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承诺。特别是,作为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举办的国际体育盛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具体的低碳目标有哪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践信守诺、坚定推进,已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等领域具体实施方案。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1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有序开工建设。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10日在江苏无锡同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务实合作和多边协调进行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