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聚湾区,绿动世界,风起鹏城,共创辉煌。2022年9月21-23日,世界一流能源会展集群——2022中国城市能源大会暨博览会(简称“2022深圳能博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全面奏响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新华章。
在新一轮能源低碳变革浪潮中,2022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央企将加快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1月28日,中国石油召开党组会议,再次强调将发力新能源的战略基调。
2020年9月,中国面向全球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11月25日,2021中国(深圳)城市能源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大会秉承“以变革为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能源的新发展为主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深圳)城市能源大会张玉清出席会议并致辞。
2021年11月25日,2021中国(深圳)城市能源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大会秉承“以变革为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能源的新发展为主题。国家节能中心原副主任李行出席大会并致辞。
2021年11月25日,2021中国(深圳)城市能源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大会秉承“以变革为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能源的新发展为主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深圳)城市能源大会张玉清在会上发布了2022中国(深圳)城市能源博览会规划。
“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近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明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在节能降碳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眼下需要破解的难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近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明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在节能降碳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眼下需要破解的难题。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届博览会由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委员会、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展品涵盖机械式停车设备及配套产品、停车场收费及管理系统、智慧停车设备及管理系统、停车场设施等停车行业全产业链,交流与展示城市停车行业新产品新技术、解决方案与平台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交通发展,推动城市停车产业有序发展。展会于2021年11月3日-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
1月21日,15届13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广州市能源资源节约“1+N”行动方案》。所谓“1+N”行动方案,即形成一个总体方案,作为推动全市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综合性、方向性、引领性文件,以及6个工作方案,涉及绿色生活创建、工业、公共建筑、交通运输、商贸等重点领域,并将南沙区作为重点区域,细化落实总体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方案明确了广州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据此明确了49项工作任务,提出了10条保障措施。
2020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新建12个光伏发电项目,光伏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至此,已有39家新能源企业落户戈壁新城,共建成新能源并网发电容量4051兆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35%。
记者近日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以装配式为抓手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加快推动我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出到2022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要达到70%。
12月24日,安徽首个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在合肥揭牌。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下,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将广泛汇聚水、电、气、热等信息和数据,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精准和智慧化的服务,创造更加绿色、清洁、共享、共赢的城市数字化能源生态圈。
一、利用地热水源资源的低品位特性,匹配建筑暖通负荷为主的园区能源需求,助推园区清洁化发展
地热水源丰富型园区依靠其资源特性多发展旅游、商务、居住等功能性产业,形成了以机关、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公共建筑以及居民建筑为主的建筑格局。从经济发展来看,此类园区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潜力大,未来创新型经济将成为主要发展引擎。从能源消费来看,此类园区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同时,随着未来经济水平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上升,园区能源需求增长空间大。
城市能源,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力来源,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主要包括煤气、供电和供热。其中,煤气包括天然气、煤制气、油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城市煤气由气源、输配、应用三部分组成,具有方便生活、促进生产、减轻运输压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节约能源等作用。供热包括生产用热和生活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