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关注
印度与欧盟承诺尊重巴黎气候协议

印度与欧盟承诺尊重巴黎气候协议

雅典:主席Ram Nath Kovind强调对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的需求,并表示印度和欧盟(EU)一致承诺遵守2015年巴黎协议。在雅典召开的关于变化中的世界中的印度和欧洲问题的外交官,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聚会上,科文德总统说,印度正在扩大非化石燃料在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该份额将从目前为31%至53%。我们的目标是175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其中100千兆瓦将是太阳能,他说。科文德总统还借此机会邀请希腊加入国际太阳能联盟(ISA)。他还表示,欧洲投资银行愿意为...
06-20
我国已初步具备实现1.5℃的发展条件

我国已初步具备实现1.5℃的发展条件

近日,中国煤控课题组发布针对1.5℃温控问题的最新研究报告《1.5度温控下的能源情景分析及可行性》(以下简称《情景报告》)及《气候变化风险及碳排放的社会成本评估》(以下简称《成本评估报告》)。其中指出,终端能源中电力的比例需从目前的17.7%增加到2050年的34.3%,才能够实现1.5℃温控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远低于2℃的目标,并为1.5℃温控目标度而努力。中国煤控课题组为此开展了1...
06-07
2017年是可再生能源的创纪录的一年,但为了实现巴黎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2017年是可再生能源的创纪录的一年,但为了实现巴黎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2017年打破了可再生能源容量增长的纪录。但依照巴黎协议的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不够的。从可再生能源2018年全球状况报告的结论上来看,电力行业在迈向可再生能源未来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还需要更多的供暖,制冷和运输行业,占全球能源需求的80%。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包括,2017年新增电网容量的70%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下跌。与2016年相比,可再生能源的容量提高了近9%,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度增幅。太阳...
06-07
美国学者:到本世纪末限制升温1.5℃,全球省20万亿美元

美国学者:到本世纪末限制升温1.5℃,全球省20万亿美元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气候科学研究,量化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而非更加常见的2℃,可以在全球和国家层面上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认为,如果能在本世纪末实现这一目标,有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节省逾20万亿美元。为了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将全球变暖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的宏伟目标,需要采取大量缓解措施。因此,有必要了解实现该目标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以便决定是否应该实现,或者如何实现该目标。此...
06-04
霍尼韦尔发布首份产业绿色升级报告

霍尼韦尔发布首份产业绿色升级报告

近日, 霍尼韦尔在京发布首份针对中国大气质量的相关研究报告,即《霍尼韦尔产业绿色升级报告之大气环境治理篇》(以下简称报告),详细分析中国当下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国家环境政策的引导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该报告介绍了多种先进技术、服务以及产品,以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的良好愿景。此次发布的报告从汽车产业、工业制造和石化产业入手,逐一解读中国现存空气质量问题,同时也将目光聚焦于全球...
05-28
IIASA:世界温度上升接近危险水平

IIASA:世界温度上升接近危险水平

2018 年5月22日 - 由于世界温度上升已经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C,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气温再升高0.5°C,最弱势群体遭将受严重影响!科学家们现在已经表明,如果超过1.5°C的极限值并且温度达到2°C,对人类的后果将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将会使受多重气候变化风险影响的人数增加1.5倍,IIASA能源计划的Edward Byers表示:这将是无法承受的风险...
05-24
2017年美国有数百个城市和县都遭受极端天气事件,成本估计约为3000亿美元

2017年美国有数百个城市和县都遭受极端天气事件,成本估计约为3000亿美元

近日,咨询公司Four Twenty Seven的一份新报告指出,美国的城市最容易受到诸如飓风,海平面上升,极端降雨,热应激和水压力等气候灾害的影响。该研究称:2017年美国有160亿美元的灾难,成本估计约为3000亿美元,数百个城市和县都承担着极端天气事件的费用。根据Four Twenty Seven的报道,这些损失甚至没有考虑到当房地产价值暴跌和城市开支急剧增加时发生的与信用评级下降有关的长期费用。该公司分享了来自3,143个县和761个城市(5万多人)的调查结果,突...
05-24
研究揭示《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非洲极端气候变化

研究揭示《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非洲极端气候变化

非洲大陆是全球对于未来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了《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非洲极端气候的变化,指出将全球温升目标控制在1.5 °C而不是2 °C能够显著降低非洲地区的热浪发生风险。极端气候事件对于非洲大陆的影响极具破坏性。和全球许多地区一样,在最近的几十年间,非洲大陆遭受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在这些事件中,有许多...
05-24
清洁用煤炭应对气候变化,青科大等四方共建研究机构

清洁用煤炭应对气候变化,青科大等四方共建研究机构

日前,青岛科技大学与国家能源集团、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在青岛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能源集团与太原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四方共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中心采取网络化、柔性化和协同化产学研结合,院校企合作方式,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研...
05-24
邹骥谈生态环境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职能的机构改革

邹骥谈生态环境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职能的机构改革

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之际,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谈生态环境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职能的机构改革气候变化管理职能转到生态环保部,是一次重大的新的政治授权安排,是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保障。此改革最核心的目标红利,应该是控制常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效益,即助力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形成增长新动能、促进绿色就业。是否实现这个核心红利,是判断这...
05-2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我国冬季空气污染的变化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我国冬季空气污染的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我国冬季空气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除了受排放源影响外,天气、气候变化对污染的形成、演变也非常重要。目前学术界针对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虽达成初步共识,认为排放是污染形成的根本原因,气象条件是污染短期变化的外部推手。但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重要的天气形势(如西伯利亚高压,冬夏季风等)也会随之发生重要演变,从而对我国空气污染产生影响。但该项研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千人计划研...
05-24
研究表明 全球变暖将推动英国风电发展

研究表明 全球变暖将推动英国风电发展

风力涡轮机在德克萨斯州,欧洲第二大燃煤发电站Getty的阴影下产生电力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暖,为世界各地的生活带来无数挑战,从冰帽融化时的潜在灾难性海平面上升,到荒漠化和 物种的大规模灭绝。但在英国,气候变暖的前景吸引了一些人。葡萄酒和水果生产商希望获得更大的收成,而政府已经注意到北极海冰日益减少可能会降低运输成本和新的贸易路线。预测全球温度升高带来的益处的最新研究表明,英国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看到陆上风力涡轮机的能源产...
05-18
欧盟发布两个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环境的指南

欧盟发布两个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环境的指南

欧盟委员会已经发布了两份关于如何根据生境和鸟类指令的要求使能源传输基础设施和水电能够运行的指导性文件。作为欧盟自然,人与经济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已出版了两份指导性文件。指导文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会对我们的物种,栖息地和Natura 2000地点造成进一步的威胁。通过允许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准备的每个人在过程中尽早考虑环境,他们将促进与自然界合作的项目,而不是反对它,欧盟环境,渔业和海洋事务专员Karmenu...
05-18

全球20%电力产自可再生能源

本文作者:朱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在维也纳出席有关气候变化奥地利世界峰会时发出呼吁,国际社会应通过新的能源革命来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他指出,实现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全面转型,既应对了气候变化,又能带来经济效益,还会保护和促进公众身体健康。古特雷斯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远远超出当前面临的其他各种挑战;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是世界必须采取的紧急行动。古特雷斯指出,虽然现在世界上五分之一的电力产...
05-17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与国家能源集团、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在青岛蓝谷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签订共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谢克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凌文,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玉程,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马连湘,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江...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